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文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改良主义
            • 2.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 3.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同志冯自由写道:“……《民报》出世以前,世间尚无‘民生主义,之一名辞。孙总理与同志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仍称社会主义,但曰吾所主张救济社会经济之宗旨及方法,实较目前欧美人所言之社会主义为广大云。……”孙中山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 4. 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C.清朝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此时的清王朝统治日益腐败,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人民对清政府日益不满。反映了人民这种情感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救国救民,为公为私,惟有奋斗
            • 6.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毛泽东思想
            • 7.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改革开放时期
            • 8. 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族。”这表明他(    )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 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超稳定结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态模型。它在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稳定性的同时,又肯定了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变化,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和周期性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材料二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坐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特点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19世纪下半叶改革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将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主张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最大的贡献是什么?(8分)
            • 10.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