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1)结合材料和史实说明为什么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2)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
            • 2.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 3.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有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材料三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中体西用”的评价。
            • 4. “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 5. “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和该主张类似的有(  )
              ①“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③“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④“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 6. 当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了时代的潮流,中国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的近代化首先是思想领域的近代化过程
              B.中国的近代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的历程
              C.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由工业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D.“中体西用”是中国经济领域近代化的突出表现
            • 7.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思想
              D.“兼容并包”
            • 8. 有学者在评价近代中国某一社会思潮时说,“正是在它的庇护之下,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才得以排除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扰,插足于传统文化的世袭领地,渐渐地扎下根来。”这种社会思潮是(  )
              A.中体西用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宣传马克思主义
            • 9. 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棉线计银二千七百六十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轣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员;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一•英吉利国广述上》1842年
              (1)归纳材料一的重要历史信息。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
              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
              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王朝中兴”措施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苏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其主要论据。
              材料四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4)你是否认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这一观点?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阐析。
            • 10. 材料一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成果。
                  材料二  70年代的总理衙门大臣文祥,80年代的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西人的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的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西人‘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以上均摘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归纳“西用”对当时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文祥、张树声对西人政体的杰度,并简要评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