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33年1月,斯大林在一五计划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水平的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据此可知(  )
              A.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
              B.苏联比美国的经济体制更为优越
              C.特殊时期苏联经济模式占有优势
              D.美国比苏联更注重工业发展效益
            • 2. 在苏联历史上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文中的“他”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3. 1931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20世纪30年代,苏联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是由450名美国工程师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美国格里钢铁厂为蓝本设计的,电力系统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和装备.由此可见(  )
              A.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大大提升
              C.社会主义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融洽
              D.美国为转嫁危机向苏联进行资本输出
            • 4. 如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C.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非常重视教育问题。苏维埃开办的学校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不受教会干扰;学校教育不仅不收费,而且国家还给有困难的学生发放食物和衣物等;苏维埃还发起了扫盲运动。同时,在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基本在全国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除了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外,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30年代,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建设,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要求学校加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直接推动下而实现的。1790年代至1830年代,美国早期工业化蓬勃展开,欧洲的大规模移民潮汹涌澎湃,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而数百万外来移民也需要通过正规的教育以便能够顺利融入主流社会,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马萨诸塞州在内战前率先建立起现代教育体制:分年级教学、书面考试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政府利用税收支持的免费的现代公立学校教育制度建立。高等教育方面,宗教仍然发挥很大的影响。内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逐渐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教育体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极强的实用主义特点。这种特点促使美国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以满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当时欧洲国家的中学重学术,而美国的中学则强调大众化,把准备就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摘自李剑鸣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北美卷》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美国教育和20世纪初苏联教育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国教育制度对各自社会进步的影响。
            • 6.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据此可知(  )
              A.“回归理想的实验”有利于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
              B.“追随理想的实验”苏联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想途径
              C.“面对现实的实验”中苏联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三个实验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7. 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二:来自国外的消息本来能使苏联劳动者对他们国境之外的世界上的事态具有正确的概念,但这种消息却遭到系统的隐瞒和歪曲。我确信,他们倾向于低估,并且有时甚至过分低估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它们的生存力。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1935年)    材料三: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问全家的每一笔开销。表4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表4  贺星允老人国庆节饮食开销变化(单位:元)
              1958年1968年1978年l988年1998年2008年
              7.98(请客)3.63.0715.2290.9268.95
              材料四: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记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罗曼•罗兰的日记表明出苏联建设中的什么问题?概述该问题导致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日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二  列宁在规划未来的政治制度时,曾满怀信心地宣布:民主将属于全体人民群众……他宣布未来的国家政体形式将是议政合一的苏维埃。苏维埃是全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政权”,即人民民主的直接政权;国体是多党联合执政制度,参加苏维埃的各政党和平竞争、相互监督,由人民自主从中选择执政党,并坚持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多数党派掌握政权的原则。在这里列宁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党联合参政、议政、执政,以苏维埃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政治体制。--摘自张建华等《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
              材料三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新体制有哪些优越性?根据材料二,列宁精心设计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苏联的政治体制与列宁的最初设想有何不同?
              (2)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何特色?依据以上材料,在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 9.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史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问题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C.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丧失
              D.国民经济开始负增长
            • 10. 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到70年代后期已落到每年3%-4%,而且仍在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资本倾注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B.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
              C.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刺激经济的增长
              D.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