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关税壁垒
                  材料一 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
                  材料二 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 (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成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   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一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付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对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
                  材料四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
              -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2)有人提出以下观点:“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运用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20字左右)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至清遭光束的人口和粮食情况估计
              时期全国总耕地粮食用地亩产量(市斤)总产量(亿市斤)人口(百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市亩)人均粮食产出(市斤)
              明万历
              (1573-1620)
              7.56亿亩7.18亿亩243.517941206.31458
              清初顺治
              (1644-1661)
              6.07亿亩5.767亿亩243.514041006.11404
              康雍之际
              (1720)
              9.84亿亩9.102亿亩279.225411307.61955
              道光末
              (1850)
              12.54亿亩11.288亿亩325.536744502.8816
              --史志宏《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粮食亩产量及总产量再估计》
              材料二1918年,我国总人口大约4.3亿,粮食总产量大约2833亿斤,人均粮食659斤;1936年,我国总人口大约4.8亿,粮食总产量大约3199.6亿斤,人均粮食666斤。
              --依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和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人口和粮食情况

              --2001年前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2001年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万历至清道光末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认识。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1920-1921年的转折关头,列宁及时指示“要立刻把列车引到另一条轨道上去。”
              材料二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主  要  内  容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另一条轨道”的主要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5. “革”字有变革、更改之意。从19 世纪后期开始到整个20 世纪的中国,“革命”“改革”等词频繁出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
              --梁启超《释革》(1903年)材料二   世界上有了这样大的变动(一战后,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像英国那样素以“无血革命”自夸的国民,又想拿出他们宪政的天才来顺应这种世变,求得一个无血的社会革命。
              --李大钊《战后之世界潮流--有血的社会革命与无血的社会革命》材料三   傅斯年提出……所谓“近代意义”的革命,“不只政治革命,应该概括一切社会的、文艺的、思想的改革而言”。
              --罗志田《与改良相通的近代中国“大革命”》材料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1985年邓小平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的谈话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别造一新世界”,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无血革命”是指哪一事件?称其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20世纪第二个十年“文艺的、思想的改革”分别有哪些?
              (4)阅读材料四,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革命”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逐渐淡出,而“发展”一词频繁出现,请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大背景。
            • 6.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单位:千元)

              材料二:建国初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变化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变化

                     材料四: 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售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潍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整理自百度百科《新型王业化道路》(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上述三个时期工业结构的特点,并分别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四结台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国际环境。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有尤其是西欧国家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材料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五十年代推动西欧国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多种因素。并概括同一时期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对西欧国家产生的重大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学知识,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启示。
            • 8. 建国以来,在国际国内诸多因素作用下,中苏(中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写道:“‘你们一边倒。’正是这样。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冷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要与美国进行和解,这是要冒风险的。”“在这个初期阶段,毛泽东也几乎肯定地没有摆脱传统的观点,即苏联及其共产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基础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和领导力量。”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条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 缔约国顾及彼此之安全及经济发展之利益,同意在和平再建以后,依照彼此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与不干涉对方内政之原则下,共同密切友好合作。
              第六条 缔约国为便利及加速两国之复兴及对世界繁荣有所贡献起见,同意在战后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苏联、对西方贸易额变化图。

              材料四  2001年6月15日,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1)材料一表明建国初期怎样的外交方针?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实施上述方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建国后30年的历史,说明上述外交方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又是怎样消除“一边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四表明中国外交方针、中(苏)俄合作方式、合作内容等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分析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
            • 9. 材料一  1956年,中国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作为党政机关的附属物,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命令。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二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用风扇和鼓风机,但是,即使采取这样简陋的措施,企业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一个图章盖完,夏天也已经过去了。
              --高尚全《编入课本的“改革语言”》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6年国有国营企业制度的建立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时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 10. 不同类型的经济各有其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商办和官办工厂统计表(1895年前)
              业别资本数(千元)合计人数合计
              商办官办商办官办
              棉纺织173842005938100001220022200
              缫丝1659- 165922894-22894
              化学1600450205031714003571
              食品2016-2016328-328
              机械和五金218204002061845740004457
              冶炼-2500025000-30003000
              铸钱-50005000-647647
              军械-120000120000-2700027000
              --摘自《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材料一中的“商办”、“官办”工厂分别为何种中国近代经济成份?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材料二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的哪些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的主张相似?简要概括苏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特点。
              材料三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表(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项目平均增长速度(%)
              1979-20092001-20092004-20092006-2009
              投资总额22.021.727.128.3
              国有经济19.820.626.531.6
              集体经济16.521.526.537.3
              私营个体经济23.329.538.640.9
              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14.016.414.4
              --摘自《福建统计年鉴(2010年)》
              (3)指出材料三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福建改革开放的具体史实,分析其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