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榷,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依据材料,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7分)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2)材料反映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有哪些?(2分)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材料三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3)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结合所学概要说明各政策实施的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是怎样实现的?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如何?(6分)

               

               

               

               

               

               

                  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2)在城市我国从哪些方面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2分)

               

               

               

               

               

               

               

                  材料三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年贺词中指出:“二○○八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3)你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2分)

               

               

               

               

               

               

               

               

               

               

            • 3.

               社会文明,作为人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百年张裕,传奇品质”。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张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2002年7月,张裕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最具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名牌进军的16家民族品牌之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的图片分别代表了哪种文明,推动图一向图二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4分)

               

               

               

               

               

               

              3.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的政治前提是什么?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的?(4分)

               

               

               

               

               

               

              4.从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张裕葡萄酒公司这一民族工业的传统品牌,经历了哪几次主要发展机遇?简述每次发展机遇出现的原因。

               

               

               

               

               

               

               

               

               

               

               

               

               

               

               

               

               

               

               

               

               

               

            • 4.

               近一个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革命”变为20世纪后半期的“和平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

                  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历史充分体现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重大的战争或革命

              背景或原因

              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

              国民革命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20世纪后半期,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虽然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发生,但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另一方面,广大亚、非、拉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冷战”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要地住。

              依据材料分析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原因。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说明我国是如何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的。

               

               

               

               

               

               

               

               

               

            • 5.

               近一个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革命”变为20世纪后半期的“和平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

                  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历史充分体现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重大的战争或革命

              背景或原因

              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

              国民革命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20世纪后半期,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世界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虽然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发生,但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另一方面,广大亚、非、拉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冷战”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要地住。

              依据材料分析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原因。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说明我国是如何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的。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30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材料四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                  ——摘自《广州日报》2009年1月20日

                  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罗斯福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实施“救济”?(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罗斯福新政。

                  (3)根据上述材料,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竞选中的奥巴马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6分)

               

               

            • 7.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

              (1)你是怎样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4分)

               

               

               

               

               

               

               

              (2)二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6分)

               

               

               

               

               

               

               

              (3)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吉林一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三月月考试卷

               

               

               

            • 8.

               (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凤阳,到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并题词

              请回答:

              (1)凤阳的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建立,都与被誉为“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一次会议有关。这次重要会议是什么会议?

              (1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一中说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其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从凤阳开始的改革有什么重大影响?(4分)

               

               

              (4)除深圳外,还有哪些经济特区?形成怎样对外开放的格局?

               

               

               

            • 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等)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_ _④______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中,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4分)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五: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4)在材料四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材料五,说明我国在十四大、十五大上作出了哪些重要决议?(6分)                               

               

               

               

               

               

               

               

              材料六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亿)

              上网用户总教(万)

              恩格尔系数

              (%)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5)材料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12分)   

               

               

               

               

               

               

               

            • 10.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 (2分)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方案,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Dragon(中国龙)

                 (3)上图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