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安徽和安徽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与安徽有关的近代化事件有(  )
              ①安庆内军械所和江南制造总局
              ②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的新文化运动
              ③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④“大包干”为农村改革揭开了序幕。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见下表。 

              (1)结合封建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原因。 
                                                                                                                                                                              
              (3)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经济体制作了哪些调整,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对比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内涵。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牛犁并举,治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1910年,美国共有573.7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为892亩,到1930年,农场数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的经营面积增加到953亩。
              这些大规模的农场,耕作方法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经营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于是,那些继续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卖掉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那一小块土地,到现代大机器工业部门去谋生路。
              ——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生产进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和农村变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指出:1957~1962年、1980~1997年我国的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 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这一规定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
                                                                                                                                                                               
            • 5.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全局。近来关于新一轮土地改革的讨论趋于热烈,各种方案层出不穷,尽管各有侧重,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已是各方面的共识。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请概括其基本特点并说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哪些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文化大革命”时,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但实行“包干到户”后,农业生产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凤阳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三年跨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2)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凤阳地多不打粮”和“三年跨了三大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0年后的今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敢为人先的安徽小岗人摸索出一条新路,重新在黄土地上做文章,搞试验,实行“土地流转”,让昔日分到各户的土地进行整合。土地流转,是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能手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以便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机械化、现代化。
              (3)当今中国农村需要调整土地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实行“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社会化、机械化、现代化会产生哪些方面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 8. 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归纳起来有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一一给农民经营权一一给农民补贴。这体现了我党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①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作为调整农村政策的出发点
              ②改革和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9. 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6——1978年,整鏊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二 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单位:万人)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三 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I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

              (1)据材料一,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原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两国粮食产量呈现新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原苏联人口出生率锐减,劳动力的缺乏影响了粮食产量
              B.中国劳动力充裕、科技迅速发展,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C.原苏联领导人更换频繁,政局不稳导致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
              D.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原苏联经济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