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请结合当时 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自救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先进中国人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依据材料二归纳“独特发展道路”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3)依据材料三,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中的商办企业的原因。




              材料四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主编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五次结构性的社会大流动:第一次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有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结构的彻底颠覆。第二次是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不同身份的人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福利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地位随政治运动发生显著沉浮。第三次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社会流动的失序,政治运动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第四次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不仅原来的阶层发生了分化,新的阶层也开始出现。第五次是一九九二年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种由十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该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深刻影响前三次社会大流动标志性政治事件?分析后二次社会大流动反映了怎样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

            • 2.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

              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

              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期,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13分。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但是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3.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仍有个别人持敌视的态度……坚持“两个中国”的错误态度。……中国奥委会于同年I 1 月6 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   

              材料二  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1年,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及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北京,这个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都终于获得成功,于2001年7月得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材料三  中国不断地用成功向世人展示着自己,中国也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着自己。 2007年 10月 22日,在中共十七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美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彰显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没有参加奥运会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2001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主要原因是有哪些?(8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怎样的曲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8分)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中“20世纪70年代历史”的目录摘编:
              第二部分
              7 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的内情
              8 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经过
              9 1977:570万青年是怎样走进考场的
              10 我所亲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1 中美建交亲历记
              12 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产品名 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8 144.8 65.2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5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 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视察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八五”计划期间“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概括这一讲话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时间

              户籍政策

              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

              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诚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几年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只是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

              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20世纪90年代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革”前后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体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 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中“20世纪70年代历史”的目录摘编:

              第二部分

              7 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的内情

              8 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经过

              9 1977:570万青年是怎样走进考场的

              10 我所亲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1 中美建交亲历记

              12 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变化情况统计表

                版本

                 封面

                内页印刷

                防伪程度

                  备注

              1949版

              手工填写

              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中俄文对照

              1953版

              棕色漆布硬皮

              繁体、竖排、

              手工填写

              很低

              从1956年8月13日起分为因公、因私两类护照

              1971版

              棕色人造革软皮

              同上

              有一定防伪

              措施

              中法英文对照,印章有“革命委员会”

              字样(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75版

              同上

              简体、姓名

              及地名用汉

              语拼音

              同上

              同上。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

              1980版

              同上

              同上

              同上

              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

              1992版

              枣红色PVC涂塑软皮

              资料页内容

              为机器打印

              采用较多的防伪技术措施

              1997版

              玫瑰红色、由植物纤维、乳胶及硝化纤维合成

              相片等个人

              资料全部机

              器打印、反

              转膜加印

              采用大量防伪技术措施

              制作防伪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前沿

              2005版

              相片等个人

              资料全部机

              器印刷、反

              转膜加印

              同上

              前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根据陈永利《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签发历史沿革》等资料整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我国护照主要版本变化中所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严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