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以来各国在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时,有许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纷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 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 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  
              ——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论

              材料三 由于煤的开采掌握在私人企业手中,以及用煤的各种工业之间的缺乏协作,因而矿工们——他们是工业金字塔的真正基础——在工资和工作条件方面处于极恶劣的境地。这是一个悲剧。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础,它是我们全国人民最大的财产之一……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 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
              ——二战后英国首相艾德礼的言论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三中艾德礼主张煤炭工业国有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艾德礼和戴高乐的相同主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图1 孙中山像和题词


              图2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什么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9月15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 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 1 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 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 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 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 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 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 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造成材料二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二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三 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现阶段,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主要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体给予照顾;第二主要是通过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国家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

              ——摘自尹蔚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求是》2010年第24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二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指出,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在一些大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到来以前,经济关系或经济体制类型即为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在1922年他还指出:“每当我写到新经济政策问题时,我总要引我1918年那篇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这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青年同志的怀疑。但他们的怀疑主要是在抽象的政治方面。他们觉得,生产资料属于工人阶级,国家政权也属于工人阶级,这样的制度就不能叫做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不可能高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
              材料二 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两幅漫画

              材料三 北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宗良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现在也可以说形成了跟苏联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直接原因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突出特点及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中国“跟苏联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体现出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新考验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色”有何突出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
              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1)孙中山为实现“三种革命”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进程有什么重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个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分别阐述图1、图2所反映历史事件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演进,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或某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更为明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据《史记·商君列传》

              (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82——2005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3)根据上表,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