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的粮食作物的遗存。                                             --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表:(以下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
              年份1959196119781984
              粮食总产量(亿斤)3400295060008000
              人均约(斤)500440580800
              材料三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罗斯福政府只得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办法。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二十多万头大猪和六百多万头小猪。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历史必修②《历史纵横》材料四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摘编自《2011年全球输入型通胀压力及物价调控情况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远古时代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1959-1961年和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共同之处。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 -1953年中国粮食需求量和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
              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
              粮食需求量100147228350
              粮食产量100117128154
              --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1)材料一突显出当时中国在粮食方面的什么问题?此后,中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现的最深刻变革是什么?
              材料二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条

              (2)材料二中的头条与当时的哪一运动有关?这一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
              材料三1950-1990年中苏粮食产量走势图

              --[美]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3)据材料三,指出B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这一时段苏联粮食产量所呈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段描写1946年华北农民没收地主田契的精彩片断:
              那破鞋女人却从里间闯出来了……向她丈夫怪声怪气的问道:“简直是一帮土匪,把地契全拿走了么?”“你这个死人呀!你就都给人拿走了,你的地不是买来的么?难道是抢的!”
              (1)据材料一,夫妇各自在下表中的“成份”一栏应填写什么?他们遭遇了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寡妇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下,只好互助求生。她们说:“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不带我们的话,要求给一条牛,一张犁,8个寡妇互助”。
              (1961年3月田家英致毛泽东信。转引自《农村人民公社史》第260页)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60年代初我国“包产到户”试验出现的背景。
              材料三:蔡玉其《生产队责任制合同书》(1981年)分三大部分,103个小项目,把当时生产队分给蔡玉其家的土地、林木、农具等按六大类填写,除土地外全部做了折价计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的“分田”主要不同在哪?材料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哪些伟大的历史作用?
            • 4. 在20世纪的50年代,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彰显。阅读材料并问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发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英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探究1952年大雾出出的原因。
              材料二 1958年中国大炼钢铁的场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场什么运动高潮?分析这场运动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也是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而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中心时代。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环境问题发生巨变的原因。
            • 5.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身出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客,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凯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维基百科•番薯》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甘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
              材料二;早在1930年代,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文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许多国的语言中(即所谓印欧语系的语言),表示“糖”这个字,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were,俄文是caxap,其他语言也大同小异。这些字都是外来语,根源就是古印度梵文的sarkara.根据语言流变的规律,一个国家没有某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从外国输人,常常连名字也带了进来,在这个国家成了音译字。在中国,此类例子就多得很,比如:咖啡、可可、啤酒、苹果派等,举不胜举。“糖”借用外来语,就说明欧洲原来没有糖,
              而印度则有。实物同名字一起传进来,这就是文化交流。这个发现,在季羡林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产生了写一部《糖史》的念头。-摘自季羡林(糖史》概述
              材料三:直至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摘自季羡林成书于1998年的《糖史》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结合具体史实,说明随后三四百年间这种观念是怎样被逐步突破的。
              材料四:
              中国1958-1963年粮食产量、征购比率与人均占有粮食量
              年度产量(百万吨)净征购比率农村人均占有粮食(公斤)城市人均占有粮食
              1958-195920013.6311228
              1959-196017028223380
              1960-1961143.528191308
              1961-1962147.517.6225274
              1962-196316016.1234296
              (3)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造成1959-1961年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 6.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 《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阶段英格兰/尼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
              1500-1549
              1550-1599
              1600-1649
              1650-1699
              1700-1749
              1750-1799
              1800-1820
              7.4
              7.3
              6.7
              9.3
              --
              10.1
              11.1
              6.7
              --
              --
              6.2
              6.3
              7.0
              6.2
              4.0
              4.4
              4.5
              4.1
              4.1
              5.1
              5.4
              3.9
              4.3
              4.0
              3.8
              3.5
              4.7
              --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就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史记后半叶,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才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化才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数据背后的中国
              第一组  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轻工业重工业运输业贸易物储文教卫生城市公用其他
              7.66.5251.6819.237.23.71.1
              第二组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农业工业
              总产量总产量
              原计划比上年增长8.5%3216亿斤2200万担比上年增长5.7%670万吨2亿吨
              实际完成比上年增长11%3400亿斤2400万担比上年增长8.5%720万吨2.17亿吨
              第四组  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两者主张的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8. 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
              --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材料二: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年份19131927193219401950
              谷物产量(万吨)860076836987约85858500
              --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此后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4)例举苏联农业政策模式对我国哪些农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业政策领域出台了哪项重大改革措施?
            • 9. 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道路虽然曲折坎坷,但也取得较大进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巨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各项举措加快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材料一中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
              (2)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
              材料三  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船运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那些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美国实业家和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59~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情况
              1959年1961年1978年1984年
              3400亿斤2950亿斤6000亿斤8000亿斤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变化与农村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