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教育体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同时,对旧中国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吸收革命根据地教育经验和借鉴苏联模式,在经济困难、教育落后的条件下,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雏形和体制基础。关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C.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D.启动“211工程”计划和“希望工程”
            • 2.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 3. 通过“科教兴国”战略,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判断对错)
            • 4.

              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商朝祖先)、后稷(周朝祖先)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史学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3分)

              材料二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前者史家”与“近世史家”史学研究的不同点。(4分)

              材料三  《历史研究》于1954年2月创刊,到1966年5月停刊。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历史研究》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1966年6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历史研究〉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 1967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197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鼓励学术争鸣,召开学术会议;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摘编自宋德金《<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历史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11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5.

              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

              ①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 6.

              二十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请回答30-32小题。

              1.“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战争的需要推动科技的发展2.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的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成就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③“银河—Ⅰ”巨型计算机诞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A.②④        B.① 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3.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措施有①大量增加教育投资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制定《义务教育法》  ④启动了“希望工程”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7. “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 8. 小明爷爷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 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教育(  )
              A.受旧中国的教育模式影响
              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
              D.实施“211工程”计划
            • 9.

              (18分)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表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言论。

               

              “有教无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当仁不让于师。”

               

              (1)表格中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6分)

               

              材料二  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堂,于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要通解经史,文理明顺。”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该图为“山东大学堂西学教习合影”)。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欧美和日本留学有59人。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山东大学堂体现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大学堂的创办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8分)

               

              材料三  该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480

              4635

              303(含民办高校)

              951

              571.5

              51.4

               

              (3)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4分)

               

               

            • 10. 文革后教育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
              A.恢复高考
              B.实行义务教育法
              C.提出“三个面向”
              D.提出“科教兴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