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2.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
            • 3. / 格 材料二  口过剩是中国近社的一个突征。据统,从清朝隆六年(141)到道二十年(公元140年一百年人口1.4亿增长到4.1亿,增加了187.%.鸦片战争后,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步趋于解体,大和手工业者成为失业和半失业的过剩人口,一步加剧了这一机。
              面对这一象,启超出如能采取技术,充利用力,“虽生增数倍,忧饥哉”福成张与巴西、墨西国订同,订立协议,“其招纳华工孙山指出,方面,“海沿户稠密省份聚之民无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都是“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百万,之众需地以”。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需之者。1918年出版的长蘅的《国人口》,认为“今日之中不能以民为可恃,而应当力求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李永芳国代人口管想述论》
              空格/   关于移民的动,早先的历史学家为对移主要是受到英国本人口的压力、社经济出现的困境等推力的果。0世叶以来,一些史学者开始认为对外迁固然是受到推作用,但是力的因,即移民目的地对人的吸力也相重不能忽。
              据料一和学知识,指出19世纪国移民潮出现的原及对美国经济。
              概材料的人口管理思结合所学知识,析近人口思想得以发展主要原因。
            • 4.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中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5.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领域

                 表现

                 服饰

               长袍马褂、    ①    、旗袍、西装

                 餐饮

               中餐与   ②    

               交通工具

               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    ③   

               通信工具

               邮政通信、   ④    、电话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6.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 7.

              2017年世界职业超模大赛5月30日在扬州开幕。服饰打扮等生活风尚的新追求作为社会文化的另一种载体,展现着时代的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由于盐商生活方式的影响,江南特别是扬州地区呈现物质繁荣、名流荟萃的景象。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致“作事轩昂,尽事奢华,此以江南盐商扬州最多,向曰扬气。”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四 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贫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大象版)第十一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中“扬气”与“洋气”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中“扬气”变为材料二中“洋气”的历史原因。


              (2)对比材料二、三,分析19世纪后期的中国人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发生的变化之处。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与风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四民社会”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凭借着科举制度,士大夫阶级在古代中华帝国,成为了帝国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以儒家价值和科举制度为核心所得以建枸的士大夫阶级(亦称为士绅阶级),其一身兼二任也,在朝廷辅助君王统治天下,在乡野为道德表率和地方精英领导民间。

                                                  ——摘编自许纪霖《科举废除与“断裂社会”》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切断了传统士大夫跻身、晋升官僚体制之路……漂泊、游移于体制之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职业架构中寻求谋生之路与社会角色。虽都以知识资源、文化资本谋生,但不再如以往士大夫仅有读书做官的单一通道,而是有了职业上的“分工”。状元出身的张謇在1894年蟾宫折桂之后远离官场,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进士身份的张元济在维新运动失败后,由翰林而入商,于1902年投资商务印书馆并很快成为灵魂人物;严复、梁启超等人致力于以译书、创办《国闻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成了以媒介影响社会的传媒知识分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现代大学与各类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催生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等新的职业和人生路径。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社会变迁视阁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

              回答: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知识结构、学习知识的组织形式、出路等方面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儒家士人有何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 9.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路陆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以文字和画面的形式播出类似今天公益广告的节目。这些公益广告活动体现出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从1996年至2000年的这段时期,我国的电视公益广告活动紧扣社会热点,如《中华好风尚》系列、《自强创辉煌》系列、《下岗再就业》系列、《知识改变命运》系列、《树立新风尚 迈向新世纪》系列等。这些系列电视公益广告播出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03年至2008年,主题围绕“弘扬民族精神,共同抗击非典”,《劳动创造人生价值》,《婴儿篇》《相信篇》阐释了“公益广告也是一盏灯”的中心思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