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类历史是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联系的过程,文明的交融与碰撞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孤立与交汇

              (1)指出图中航线A、B的开辟者。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所示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探究二 交流与碰撞 

              (2)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些方面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 2.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中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4分)

              (2)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 3. 33、(10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1) 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 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 4. (16分)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城市人口日益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一一《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展开的。虽然城市化浪潮由沿海通商口岸向着周边区域扩散,但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沿海和沿江城市迅速扩张,而广大农村与内陆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这种工业化格局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缺乏后劲,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一一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电报局、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材料四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原 因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城市化进程对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4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英国环境问题对当今中国的城市发展有何启示?(6分)

            • 5. 从曼彻斯特到上海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铁路是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此后迅即向全世界扩展,包括中国的上海。(10分)

              1830年,当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进行试运行时,年幼时的范妮搭乘了这辆火车。多年后,她回忆道:‘我父亲认识几位对这一事业非常感兴趣的绅士,当斯蒂芬逊提议进行15英里距离的试运行时,他们以极大的善意邀请我父亲带着我参加,并且允许我坐在斯蒂芬逊的身旁,我认为这真是自己毕生最大的荣耀之一。”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建成了淞沪铁路,也称淞沪铁路,它是中国第一条通用铁路。对于这一新鲜事物,时人尚持怀疑态度。不久,由于火车轧死一名士兵而遭致抗议,一些当地绅士也以铁路破坏了风水,汽笛惊扰了祖先的亡灵而大加反对,最后只好由清政府花巨资购买后拆除。

              (1)       如果以“从曼彻斯特到上海”为主题来列举工业革命内容的话,除了铁路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3分)

              (2)       就工业革命的全球性扩展而言,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两地间的工业革命具有哪些差异?(4分)

              (3)       回顾这段历史,对今天上海的发展有什么启示?(3分)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就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行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枪,自不许“妄谈法理”以至护法,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摹肩挨肩的存在。……四面八方几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各自相矛盾。——鲁迅《热风·五十四》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他剑呜《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根据材料二中对历史解释的认识对信息加以解读。(要求:信息提取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7.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对于研究社会变迁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8年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日后英国文书都用英语书写,遇到中英文意冲突时,以英文为准。

              1862年

              广州买办唐廷枢,因为目睹“诸友不通英语,吃亏者有之,受人欺瞒者有之,……受人凌辱者有之”,特地发奋编写的英语教科书《英语集全》出版。此书不但方便中国人自学英语,也可以让英美人士学习汉语,风行海内。

              1868年

              (同文馆学生)张徳彝首译了“自行车”,“电报”“螺丝”,还向国人介绍了诸如“蒸汽机”“升降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乃至“巧克力”等新事物。

              1877年5月

              《申报》一则启事招买办,要求“须识英语并熟于进出口各货生意”。

              1891年

              《纽约时报》刊发消息:“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

              1904年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以英语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近现代新式教育的正式确立。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后,民国初年英语教学在晚清及清末已进行了几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日渐巩固。

              以“英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述。
              (要求:1.观点明确清楚 2.论述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 8.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侵犯;欺侮),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三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四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

              (3)材料三中的择偶标准是建立在怎样的一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4分)

            • 9.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10. (26分)材料一:为了推进汉字书写规范,央视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等汉字类节目,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掀起了一股汉字书写热潮,唤起了国人跟汉字血脉相连的天然情感。

              材料二: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⑴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推出《汉字英雄》等汉字类节目的必要性和影响。(13分)

              ⑵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