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古希腊和中国,梭伦和商鞅结合各自国情,厉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
              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上(雅典地区)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使商无得籴,农元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哪一措施?并从地理环境视角说明推行此措施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据此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或政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各自政治体制带来的不同影响。
            • 2.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乃在于商鞅变法仁义不施,风俗败坏。他举例说:商鞅变法使得商人的儿子长大了就分家产自立门户,穷人的儿子长大了就被招赘住到岳家。
              --整理自《汉书•贾谊传》。
              (1)材料一主要涉及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客观评价该措施。
              材料二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我国某地农村1936年和1981年的家庭类型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注: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妻和其未婚的子女所构成的生活单位;联合家庭指儿女成婚好继续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单亲家庭指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者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女;附属家庭是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多为上市独立生活能力的亲属)。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地区近代以来家庭类型的主要发展趋势,并从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
            •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表明,商鞅采取了一种什么政策?分析商鞅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1872年2月(阴历)又明令解除幕府颁布的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后,允许四民买卖和私有”。同年7月(阴历),进一步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
                  1873年7月28日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令》和《地税改革条件》,宣布在全国实施地税改革。《地税改革条例》的内容要点有四:(1)地税的标准:课税的基准不是石高(石高制是日本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或运算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而是土地的价格(地价);(2)地税的税率;税率与丰收、歉收无关,以地价的3%为定率;(3)地税的形态:不是纳物(纳米),而是纳钱;(4)征税的对象:纳税者不是土地耕作者,而是土地所有者。
              --改编自《日本通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农业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
            • 4. 危机一词,含有险境和机会并存的意思。某种意义上,改革就是倒逼促进的,危机成为改革的催化剂。面对社会巨变、社会危机,应当审时度势,坚持合乎潮流的制度创新,化解危机,促进社会转型,实现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关东的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关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战国时期,随着锋利的铁制兵器和强弩的发明,骑兵和野战取代了车阵战,军队主力由大量的农民取代了少量的“国人”,战争的领导权由拥有专门知识的将军和兵法家取代了国君或卿大夫。秦国为首的国王任命官吏去管理新征服的土地,为了吸引农民参战,出现了“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根据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十六讲》和《史记•商君列传》等选编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争促进了秦国哪些制度变革?产生了哪些重大的政治影响。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用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而被迫采用了试验性疗法,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摘自吴于厘济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提出的“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中国进口贸易激增,从1926年的17亿多元增加到1932年的22亿元。出口却大大下降,由1929年的将近16亿元降到1932年的7亿多元。1932年入超增加到8.6亿元,比1926年增加了114.6%.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投资在1930年到1936年的6年中,平均每年增加1.33亿美元。……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为55.46亿元(不包括东北地 区在内),其中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由20年代的51.6下降为35.3%;本国资本由20年代的48.4%上升为64.7%,其中官僚资本比重由26%上升为35.9%;民族资本主义资本比重由22.5%上升为28.8%.-摘编自《中国经济史论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36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背景和发展状况。说明1936年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 6. 材料一  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 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  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 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
              (2)据材料二,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
            • 7. 国家的制度、政策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资治通鉴•周纪二》记载:以卫鞅(即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约束监督)、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通“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的哪些特征?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社会生活方面
              颁布《临时约法》,通令停止刑讯,保护华侨,严禁买卖人口设立实业部,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废除苛捐杂税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第一块最醒目的界碑,请结合材料说明这一观点。
              19世纪初,英国国王还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任首相和内阁大臣。但是,到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不再是候选人之间的个人竞争,而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但工人阶级仍与选举无缘,因此在1836年,掀起了一场独立争取议会改革的“宪章运动”,要求获得普选权。
              (3)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在政治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政策措施与社会进步
              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国实施义务教育凯末尔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唐朝设立三省六部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日本推行“殖产兴业”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穆罕默德•阿里创办近代工厂苏联实施工业化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阅读上表,从“政策措施与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项内容,提炼一个主题,并阐释该主题下每项措施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内容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
            • 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国会有权宣布对于叛国罪的惩处,但叛国罪犯公民权的剥夺,不得影响其继承人的权益,除剥夺公民权利终身者外,不得包括没收财产。”“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非有恰当补偿,不得将私有财产充作公用。”“宪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被解释为否定或轻视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
              --摘编自美国 1787 年宪法及修正案
                  材料二  商鞅变法时期法律以严苛而著称,据载,秦律中实际使用的财产刑有九种。其中“籍没”,不仅要没收全部财产,而且要将罪犯的家属“没收”到官府供其奴役。商鞅还规定:“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一《商鞅变法》
                  材料三 1935《中华民国刑法》规定的没收范围仅限于违禁物、供犯罪所用及犯罪预备之物和因犯罪所得之物。但 1945 年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派往各地的接收的官员,在接收日本缴械投降过程中,一方面从政治上怒处汉奸卖国贼,另一面从经济上以没收汉奸财产为名,随意指人民为汉奸,变相“劫收”沦陷区人民财产,中饱私囊。
              --《杭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
              (l)概括材料一中美国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关于公民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规定的特点。这些规定说明了什么?
              (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时期关于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秦国的社会发展的意义。
              ( 3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的《中华民国刑法》的特点及成因。并论述其对国民党统治的影响。
            • 10.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月的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於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和评价?
              (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