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易法有“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的初衷,但机制的实质恰是减少商品流通量,剥削商人,将商人的利益“归之公上”。……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
              -周筱赞、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材料二 由于日本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军事工业又占有极大的比重,加之经
              营庞大的国营企业经常亏损……1880年,明治政府决定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
              为“处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明治政府“处理”国家工矿企业,价格极为低廉,实际上几乎等于无偿转让。
              -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及其主要措施。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官(国)营经济弊端的整体认识。
            • 2. 王安石以变法救贫弱,虽注重制度,而始终以人才为根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材料二,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与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在位人才”不足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
              (3)王安石在育才方面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有何借鉴?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兵,亦皆戍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姿睢,无所厝(安置)於其间,是以天下晏然(安定),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兵制上的严重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的局面日趋加剧。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期军事改革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改革动机。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初期军事制度的利弊。为解决材料二中“积弱”的局面,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关措施?
            • 4. 历史的经验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祝,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1)王安石变法是通过怎样的核心行为以改变北宋贫弱的局面。
              (2)概括钱穆先生认为王安石变法所存在的不足。
              (3)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有时还有一些具体的漏洞与弊端,一些技术处理上的改变也许会让改革更有成效,尝试对青苗法的以下一项弊端提出改进方法
              弊端改进方法
              青苗法给的贷款是金钱,而当时青黄不接时与丰收时物价差别很大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若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l)依据材料,概括归纳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材料所引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由此,你认为史料选择或运用应注意思什么?
            • 7.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材料中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和实质有什么不同?
              (2)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
              材料二  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理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理财主张?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体现这一“理财”主张?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2)综合两则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都用“社会主义”一词来指称王安石的新法。我们可以肯定,一种社会公正和有时甚至是平均主义的理想鼓舞着10-12世纪知识分子与农民中的某些阶层。但同样也显而易见,王安石的目的绝不在于对社会和政权的基础提出质疑。影响他的是一些自由化观念和行政官吏的那种注重实际的思想……在他看来,单独负担直接赋税和徭役的小农所遭受的事实上的歧视,乃是国家衰败的深刻原因。他认为,一旦改善他们的处境和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公平,就有可能更有效地把他们团结在抗击北方帝国的蚕食和入侵的斗争中。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公平”的措施,这样做的效果如何?
              (2)王安石的新法是不是“社会主义”,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 10.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