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逐渐摆脱中华法系的影响,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迈进。推翻幕府统治不久,明治政府就颁布了《五条誓文》.紧接着,明治政府又颁布了<维新政体书》,确立了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法。……1889年以后,日本以宪法的制定颁布为标志开始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活动。……虽然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存在与日本法律传统的冲突,然而其自古就有着善于移植外来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融合的本领……此外,日本一直未处于亚洲文化中心位置……日本民族这种独有的文化特性使得其既能够对西方法律加以借鉴和改造,又能对之进行相应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体系,为日本的近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说,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日本法治近代化过程。
              --冯玉军《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三元比较》
              材料二 戊戌变法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范本,是康、梁对于实践西方的法治文明和实现法治国家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君主立宪,措施就是设国会、定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康、粱的维新思想把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推进了一步,预示着封建法律思想的结束。……戊戌变法是有史以来对封建法制批判最为全面的。从立法、司法以及立法、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到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选举制度以及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等各个方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或批判。……同时,改良派的变法思想也增强了人们对民主与法制的要求。
              --马聪《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政治法律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治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中康、梁关于法治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各自国家建立法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维新变法在教育改革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四年七月十八日在废藩置县后不久即设立了文部省,……(文部省)把确立学校制度作为当务之急。……以前的学问只限于士人以上的阶层,学制颁布以后则普通人即“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子”(后又加进卒)都能进学校学习。……学制明确表示由文部省统辖全国的学政,并制定了学区制,……小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是欧美教科书的翻译本、改编本和福泽谕吉的《劝学》、《世界国尽》等启蒙教材。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除去抓印把子的政权变革(制度局之设),维新派最重视的就是科举变革。他们不仅将变科举视为培育人才的百年大计,还视科举改革委士人意识转换的枢纽。……他们也将清朝在近代的积弱积贫,国势日衰,国土日削的局面归咎于八股。……百日维新开始不久,光绪帝即下诏谕令自下科开始乡试会考及生童岁科各试,废除八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而且针对以往八股取士时考官偏重楷法,但求文字漂亮之弊,强调考官“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推动科举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科举改革的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上的不同之处。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人说:明治维新“为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
              --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材料二            明治政府教育纪事(节选)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新《学制》,迅速普及教育。
              1881年制定《中学教学大纲》。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
              1871年,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
              1896年3月,国会通过《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
              材料三           日本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率
              年代188518901910
              比率1.8%2.1%2.3%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四《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处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肖兴安 熊家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木户孝允认为“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的理由。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主要举措。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易法有“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的初衷,但机制的实质恰是减少商品流通量,剥削商人,将商人的利益“归之公上”。……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法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
              --周筱赟、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材料二    由于日本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军事工业又占有极大的比重,加之经
              营庞大的国营企业经常亏损。1880年,明治政府决定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明治政府“处理”国家工矿企业,价格极为低廉,实际上几乎等于无偿转让。
              --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官(国)营经济弊端的整体认识。
            • 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开始“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了一条耀眼却又悲剧的近代崛起之路。为了建立一个在实力上能和西方列强分庭抗礼的国家,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奠定了日本近代崛起的基础。日本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构筑了明治中央集权国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迅速地完成了近代化,国家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按照西方模式编练军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近代军队,对陆海军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到二十世纪初,日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大大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日本崛起史,对我们的中国今天的崛起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剖析其中的原因。近代时期,日本政府基于“鸦片战争”的天赐前鉴,迅速调整政策开国,走进了世界近代化的历程。1871年日本派遣使节团出使欧美各国,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文物制度的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很快,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思想观念连同生活习俗纷纷传入。但是日本在通过国内的改革实现强盛的同时,却走上了畸形的崛起之路,这也注定了日本的近代崛起的悲剧性。
              --孟晓旭《日本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说明其影响。(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可以借鉴明治维新的哪些成功因素。
            • 6. 日本明治维新体现出“眼观八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替,从而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但是,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表现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更难一些,精神层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是如何做到“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概括指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方面和精神层面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 7.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19世纪30年代~80年代英国改革简表
              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衰败选区”;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75年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选民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
              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据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进行这些改革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日本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在西方文明面前,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的感慨……因而最终他们“无所畏惧的放弃了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的文明”。
              (据吴延谬《日本史》等)
              (2)依据材料二指出使节团成员接触西方后的感受。为“吸纳外国的文明”,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 8. 19世纪以后人类社会迅速向近代化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阿里所代表的新型统治者在第一次浪潮(指工业革命)冲击下,被迫作出的以面向现代化社会的最初尝试,是以“西方化”为最大特征的一场埃及早期防御性现代化运动。……在以后像德国、日本这样十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中,都可以找到阿里早期现代化的影子。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早期埃及现代化》
              材料二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三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于1887年写成《日本国志》后,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书中有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1)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列举史实,概括说明材料一所说“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中,可以找到阿里早期现代化的影子”。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魏源著《海国图志》与黄遵宪著《日本国志》的相同目的,分别简述清政府体现上述思想的变革。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的成败,既取决于社会基础,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能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初期,欧洲和日本一样,是从多样性的封建体制(注:指分封体制)和充分发展的社会结构的母胎中诞生的。
              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
              --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材料二  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
              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采取了哪些革故鼎新的措施?有何效果
              (2)同为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请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 10.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1)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二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2)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