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在英国历史上,19世纪是一个改革的时代。这场改革从20年代末持续到80年代,颁布了近20个重要改革法案或法令,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成为英国19世纪的时代特征。通过这场改革,英国确立起民主政治制度与自由市场制度,并在民生领域做出了有利于新社会阶层的调整,英国近代制度的主要框架基本建成。19世纪英国改革进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次解决与资产阶级之息相关的政活民主和经济自由问题;第二阶段主要解决与劳工大众休戚相关的权利保障和民生问题。
              --摘编自邓云清《改革的时代-19世纪英国改革综论》
              材料二    从1871年12月23日至1873年9月,岩仓使团先后访问了美、英、德等12个国家。岩仓使团通过对欧美各国的对比考察,认为日本应效仿西方国家。重点考察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认为,日本人知识水平低,制订宪法要靠“君主英断”;德国靠军国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不失为效仿的最佳对象,遂决心仿效普鲁士德国,在日本建立集权主义专制统治,这成为使团成员的一致认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改革的特点,并分析19 世纪英国这一系列改革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岩仓使团访欧美后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岩仓使团回国后策动政府采取了哪些新措施?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易法有“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的初衷,但机制的实质恰是减少商品流通量,剥削商人,将商人的利益“归之公上”。……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
              -周筱赞、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材料二 由于日本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军事工业又占有极大的比重,加之经
              营庞大的国营企业经常亏损……1880年,明治政府决定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
              为“处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明治政府“处理”国家工矿企业,价格极为低廉,实际上几乎等于无偿转让。
              -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及其主要措施。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官(国)营经济弊端的整体认识。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归纳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 5.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试举两例。
              (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前曰本遣外使团考察记述)(欧洲)上下皆以快美生活为主意,相互精于 生理,并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以无为依人而食为耻……然欧美一般皆生活于利欲之 中。如按前所述,其政俗精神属我四民之类。而所谓自主之理,只在一味追营私利,并以此为勤 劳之生业。此等固执,余等不敢漸薄。而高等人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
              --《欧罗巴洲政俗总论》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 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
              (1)据材料一,归纳欧洲“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
              (2)结合明治维新的相关措施,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 7. 1862年,日本藩士搭乘“千岁丸”前往上海考察。“千岁丸”抵沪之时,正值太平天国进攻上海,藩士们争相前往前线观战。在参观了李鸿章的淮军之后,高杉晋作评论道:“铳炮尽中国制,而甚不精巧,兵法与器械皆无西洋”。峰洁认为,这样的兵“我一人可敌五人”。名仓予何人说:“夫今以清国之弱兵,且以旧来之拙劣火器,与西虏(指西方)战而亦有取胜之时,何况以本朝武勇之兵,采用西虏之猖獗并军舰之制,此所谓如虎添翼,则西虏之猖獗不足深忧也”。
              请回答:
              (1)藩士在上海考察时的日本处于何种情形?
              (2)明治时期的哪些政治策略及措施与此次考察的收获密切相关?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维新政府原本试图通过官营企业的形式进行工业化,但在官营企业亏损后即将其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
              --严立贤《日本资本主义形态研究》
                 材料二  日本近代棉纺织品国内总消费情况(单位:千捆)
               
              年度
               
               
              国内总消费(A+B)
               
               
              消费来源
              国内生产(A)国外输入(B) 
              1887-1888327(100) 58(18) 269(82)
              1889-1890428(100)178(42)250(58)
              1891-1892514(100)374(73)140(27)
              1893-1894646(100)527(82)119(18)
              1895-1896930(100)812(87)118(13)
              注:表格中括号内的数字为相对于国内总消费的百分比。
              --(日)高村直助《日本纺织业史序说》
              (1)材料一说明日本工业化历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日本政治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日本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 (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 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 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現代教育的突 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現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但是“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 10.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者日: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材料一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个奇特现象”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