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面,故史家称之为“孝宣之治”。
              材料一: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之食,而贾成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
              针对“畜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徒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户。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 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
              材料二: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硕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 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 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的武装兼并与混战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现象不仅导致百姓饥饿,就连军队也无粮食可以充饥。此种状况致使汉朝以人口为基础,以货币纳税的税收制度形同虚设,“钱贱物贵”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扭转。204年,曹操进行税收制度改革。规定税收内容分为田租和户调。曹操下令,赋税的承担者不仅仅包括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一般豪强地主也要按照土地的多少和户口分别缴纳田租和户调,不允许有游离于税收征纳之外的优惠阶层存在,不允许豪强者转嫁税收负担。
              --摘编自蔡昌《动荡时期的创新与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操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税制改革的特点。
            • 4. 材料   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官位世袭和学术世传等种种关系,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风气日薄,政令日败。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除死亡外,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大量流入豪家大姓,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在这两重恶劣环境的交迫下,曹操进行了改革。他禁止士族结党连群,用屠戮手段削弱大族势力;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建安元年开始,他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通过民屯制度,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则是无可否认的。
              --摘自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曹操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改革。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以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尸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今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一一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因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次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下表为四次改革情况简表。
              年份主要内容
              1982年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
              1988年国务院补位由45个成为41个;不再保留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成立能源部;撤销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劳动人事部、国家物资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机械电子工业部、人事部、劳动部、物质部、建设部、航空航天工业部、水利部、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8年国务院部委由40个减至29个撤销电力、煤炭、冶金、纺织等10个工业专门部门;新组建国防技术工业委员会、信心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教育部
              2003年国务院部委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体改办、国并入;新组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务部、中国银行监督理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计生委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上表能够反映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多种趋势。写出其中两种趋势,并说明改革的历史原因。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者观点
              王加丰1873年,明治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条例》确立了近代土地税制度,最后从法律上废除了幕藩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地税改革废除了种种封建限制,促进了日本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农业开始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使政府得到稳定的财政来源。
              杰里•本特利(美)日本农民提供了支持明治工业化进程的大量国内资本。1873年的土地税占据了农民谷物收益的40%
              (1)据材料指出两位学者评价土地税改革的不同角度及支持依据。
              (2)上述两人对同一历史事物评价,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论?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将力役改为代役的银差……赋与役合一。
                  材料二  17世纪初,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l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材料三“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赀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两则材料中“丁”的含义。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措施带来的影响。
            • 9. 材料一 (蒙古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耶律楚材言:“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供给,何为无补哉!”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辛卯(1231年)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箱及金帛,陈入庭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
              --摘自《元史•耶律楚材传》
               材料二  元世祖时,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摘自《元史•高智耀传》
                 中原汉族学者许衡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次奚宜?”--摘自《元史•许衡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蒙古建国之初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概括双方的主要观点及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采取了什么政策统治中原地区?有何历史意义?
            • 10. 材料
              吴顺义年中,差官兴贩簿(户籍),定租税,厥田上上者,每一顷税钱二贯一百文,中田一顷税钱一贯八百,下田一顷千五百,皆足陌见钱,如见钱不足,许依市价折以金银。算计丁口课调,亦科钱。宋齐邱时为员外郎,上策乞虚抬时价,而折铀、绢、绵本色,曰:“江淮之地,唐季以来,战争之所。今兵革乍息,黎甿(黎民)始安,而必率以见钱,折以金银,此非民耕凿可得也。必兴贩以求之,是为教民弃本逐末耳。是时,绢每匹市价五百文,铀六百文,绵每两十五文、齐丘请绢每匹抬为一贯七百,铀为二贯四百,绵为四十文,皆足钱,丁口课调,亦请蠲除(免除).朝议喧然沮之,谓亏损官钱,万数不少。齐丘致书於徐知诰曰:“明公总百官,理大国,督民见钱与金银,求国富庶。”知诰得书,曰:“此劝农上策也。”即行之。自是不十年间,野无闲田,桑无隙地,自吴变唐,自唐归宋,民到于今受其赐。
              --摘编自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第十六
              (1)根据材料,概括宋齐丘上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分析宋齐丘改革措施的具体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