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同时,正式确立了封藩制。他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让他们率领精兵或驻守边疆,或控制江、淮、河、汉、川!等地区,“内资夹辅“.同时规定,在皇帝诸子中,除嫡长子应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的皇子皆封为亲王;亲王的铺长子应继承其爵位,其余诸子皆封为郡王,郡王之下又按世系依次封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铺长子仍袭其爵,其余诸子则称为宗室。皇帝赐予他们一定的庄田、庄佃和奴仆、仪仗、府第等。
              明成祖时,有步骤地废革诸藩或大幅度削减他们的军力,强迫迁徙出封地。明成祖及以后几代皇帝一再加强对宗藩的监视、约束和限制,形成了所谓“藩禁“.包括宗藩不得预兵事,亦不许预政事,所有宗室均不许入仕做官,不许从事工商业;对王府的建筑格式、规模以及衣冠礼仪等均有繁琐的具体规定,不准逾制。此外,明朝规定给予宗室一定的“岁禄“以维持生计,谓之为“宗禄“.广大宗室不能从事四民之业。随着宗室人口日益繁衍,形成为一个坐食岁禄的寄生阶层。
                                                              一一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封藩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政府对封藩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土归流中国明清两朝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以下为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相关材料。
                  材料一“土司虽依例输粮,其实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欲靖地方,须先安苗猓(对少数民族的泛称);欲安苗猓,须先制土司;欲制土司,须先令贫弱。臣方思设法鼓舞,济以威严,俾各土司自报田亩按则升增”。
                  材料二“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必不可不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有可不改而不得已竟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以上两则材料来自(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材料三  为更好地进行改土归流,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
              (1)根据材料,分析清代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影响。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尽地力”,并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实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衡粮食价格。
                  材料二  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二篇;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凡六篇。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相似的内容。
              (2)据材料二,分析李悝作《法经》的意图。
            • 4. 材料一:(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 5. 材料一  隆庆二年( 1568)八月,张居正上书《陈六事疏》,集中反映了他治国思想的基本纲领。……“省议论”。即考察人和事的原则:“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振纪纲”。张居正认为,顺情与徇情、振作与操切不同。……“重诏令”。他主张下于各部院大小事务,数日之内必须题覆,需要由抚按议处者,酌事情缓急,路途远近,严令限期奏报。吏部据此考察官吏勤惰。……“核名实”。他认为“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严考课,审名实,和上面提到的严令期限,以考勤惰,就是张居正后来推行考成法的基本内容。……
                  材料二  万历元年( 1573)张居正创立了“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绩。“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抚按以上述标准考核属吏,吏部以之考核抚按一级,朝廷以之考核吏部。如抚按不能悉心甄别、如实考核,则抚按为不称职,吏部应秉公汰黜之;如吏部未能精心核实处理,则吏部为不称职,朝廷宜秉公处置。逐级考核之外,还有随事考成的制度,即规定六部都察院及各衙门之间来往公文、传达处理均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建立了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居正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二分析“考成法”的特点与作用。
            • 6. 材料一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英,号为“英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因局。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旣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比,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 8. 材料一  春秋前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优劣分等次征税。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羊传》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材料二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买行“平籴法“平衡粮价;制定《法经》六篇,其中《盗法》和《贼法》主要惩罚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和人身伤害的法律,《囚法》和《捕法》是拘捕和惩办“盗贼“的法律。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比较战国前期李悝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在主要内容上有何异同?
              (2)为什么李悝变法会与春秋时期的改革有所不同。
            • 9.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 10. 以下改革或举措中,体现了“重视生命”的是(  )
              A.商鞅变法
              B.宋太祖举措
              C.明太祖举措
              D.王安石变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