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刑制改革逐步推进。文帝下诏:《“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定律改劓刑(割鼻子)为笞三百,改斩左止刑(砍左脚)为笞五百。景帝曰:“治狱者务先宽。或至死而笞未毕,朕甚怜之。”遂先后两次下诏减笞法,笞刑最重一等原为五百,最终减至两百;又定《棰令》,棰(笞刑刑具)长五尺,竹也,平其节,当笞得笞臀。自是,笞者得全。时人评价:(“文景)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刑罚大省。”汉后,多数朝代不再采用肉刑。
              --摘编自《汉书•刑法志》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景刑制改革的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地位。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汉武帝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传统,实行有所作为的治国方略,先后对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有:
                  一、西汉前期,货币很不稳定。除中央铸币外,还准许地方官府和私人仿铸。固货币的大小、轻重、规格、质量都很混乱,严重影响民间的商业交换和国家的赋税征收。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用于全国,并严禁地方官府和私人仿铸,同时宣布废除一切旧币。
                  二、削弱征兵制,以募兵为职业兵,常驻京师,以保卫京师和皇帝。侍从军有三支,还有八支禁卫军,由招募的职业兵组成,驻京师,亦用于出外作战。
                  三、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每部为一个监察区,管几个郡;部设刺史一人,都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官阶都不高,权力却很大。史称这是汉武帝“以内制外,以小制大”的治术。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的改革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在军事上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府兵制。府兵皆须自备粮饷器械等物品,“三时农耕,一时教战”。“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高宗、武则天时期,土地兼并迅速发展,均田制逐渐瓦解,自耕农、半自耕农或丧失土地,或流亡他乡。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府兵之法寝坏”,卫士逃亡,兵源枯竭。开元初年,府兵“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
              --引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府兵制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唐朝中期府兵制崩溃的原因。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已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令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历史上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源远流长。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材料二  人民信赖克里斯提尼是有原因的。这时正当僭主废黜后的第四年……他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的居民化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数的人参加到政府来。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结合材料,分析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2)材料二中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本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唐时的节度使,虽不听政府的命令,而亦不能节制军队.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则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天下兵柄尽在焉”.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腹心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其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兵制改革的影响.
            • 7. 材料  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官位世袭和学术世传等种种关系,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风气日薄,政令日败。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除死亡外,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大量流入豪家大姓,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在这两重恶劣环境的交迫下,曹操进行了改革。他禁止士族结党连群,用屠戮手段削弱大族势力;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建安元年开始,他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通过民屯制度,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则是无可否认的。
              --摘自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曹操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改革。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戊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见《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期
              材料二  (民国)六年一月,始任事于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蔡元培字)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其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为毕业后奥援也。
              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
              --蔡元培《传略》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
              (1)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