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概括这场运动发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谈谈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意义。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他从中国历代赋税制度(主要针对农业)改革历程中总结出的一条历史规律。以清华大学的秦晖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学者把这一规律称为“黄宗羲定律”。
              现代有学者把“黄宗羲定律”用公式表示,即:
              ◎两税法=租庸调+杂派
              ◎王安石免役钱法=两税法+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
              ◎一条鞭法=王安石税法+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祖庸调+杂派+杂派+杂派
              ◎倪元璐税法=一条鞭法+杂派=王安石税法+杂派+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十杂派……
              会式:bn=a+nx (bn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说额,x为杂派,n为改制
              次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定律”反映的问题,试析共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认识?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索貌闽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核点户口。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阔”,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隋文帝还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修分立户口。此次检查新增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国力。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大索貌阗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所产生的影响。
            • 4. 材料: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了《法币政策实施办法》,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救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仍准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收回;设立发行准备委员会,管理纸币发行的准备金;有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等,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三行兑换法币;旧有以银币订立的契约,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为稳定汇价,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为确保《布告》的实施,财政部又陆续颁布了一批其他条文作为实行法币政策的补充。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组织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规定定兑换法币办法。接收发行集中现银办法、规定新辅币条例、规定统一公债充足准备金办法、增加法币保障等。1936年1月20日迫于蒋介石的压力,财政部又规定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与法币同样行使。”
              --《南京国民政府历次生要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出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带来的有益启示。
            • 5.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据宗法制下的宗庙“亲尽迭毁”之礼,祖宗与主祭者的血亲关系超出了五代,则不必祭祀。而西汉前期,凡即位帝王或由帝王指定而立的宗庙皆享受天子之礼,宗庙祭祀体系及仪式繁琐而铺张。西汉后期,元帝的重臣多为名儒,他们对继承秦制的汉政展开猛烈批判,纷纷“言礼制,追古昔”。御史大夫贡禹向元帝奏言:“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元帝接受了宗庙迭毁的礼制,但同时表示“尊祖敬宗”是为了彰显血缘亲情,有意为其生父刘进(未当过皇帝)立庙,这与儒家欲减少皇家祭祀的血缘色彩、树立不顾“私亲”的君统原则、变“私祭”为“公祭”的目的相悖,从而引发了争议。元帝经过一年多的考虑,最终确定以祖宗功德作为入选宗庙的首要条件,还采取君统原则,一方面承认与生父“亲未尽”,另一方面已不再将对生父的祭祀看作合法的。通过宗庙礼制改革,元帝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得到加强与传播,皇权乃“公权”的儒家理念也得到了彰显。                       
              --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1)根据材料,概括汉元帝实行宗庙礼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元帝宗庙礼制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改革的影响。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一  清朝政权实行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在财政管理制度上,也集权于中央。地方赋税收入,除按额存留俸工等项外,“一丝一粒,无不陆续解送京城”,归户部管理分配。地方如有额外需要,必先请旨,然后方得经领动用。……直到咸丰同治以后,各省征收厘金,情况才有所改变,但那时,清代的整个财政,已混乱不堪了。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03-1910年)中央“一部三处”(度支部、税务处、清理财政处、督办盐政处)的设立和职责的明确,使人事权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地方上,如对直隶原来练饷局、筹款局、印花税局、赈抚局、水利局、海防支应局等庞杂紊乱的财政机构归并裁撤。……各库款项,统存于直隶省银行,各衙门局所应领之款,先由财政处核准,发给支票,向银行领取。……因得不到督抚的支持,许多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白伍振华《略论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朝至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之制,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换值班)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这一制度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兵将平时不在一起,府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武则天时期,均田制遭到破坏,战事日益频繁,贵族官僚将
              府兵作为家奴使用,府兵制走向崩溃。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帅长期统帅一支军队。此后募兵制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兵制并不断发展完善。
              (1)根据材料,比较募兵制与府兵制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后期募兵制产生的影响。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10. 材料一:(刘晏)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刘晏的理财理念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刘晏认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能干者。其所总额,务乎急促,趋利者化之,逆以成风……”刘晏虽掌管天下财赋,位高势盛,经手的钱物数不胜数,却为官廉洁,不谋私利。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改革成功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