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浙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劫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巨,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805年)官僚士大夫王淑文等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46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终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王觉仁《永贞革新:一场飘风骤雨的改革》
                 材料二   林愈在《永贞行》中认为革新派是“小人乘时愉国柄”;又直云:“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革德宗未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806年,刘辟举兵造反,807年,镇海节度使李锜因不愿入朝,亦举兵造反,815年,节度副大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并助吴元济与朝廷对抗,结果都被平定,唐宪宗元年起(公元806~820年),发生了持续多年的牛李党争。
              --摘编自张铁夫《论永贞改革的结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永贞革新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韩愈、王夫之的观点,并对‘永贞改革”进行评价。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混乱的货币市场成为正常商品流通的绞索,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1934年6月罗斯福实施“白银”国有政策,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国内的金融市场濒临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宣布实施“法币”政策。这次币制改革一开始受英国政府左右,确立法币与英镑挂钩,引起美国不满和干涉,最终,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确定法币与美元的汇率为法币100元等于美元29.75元,这样实际上就使法币依附于美元。
                 此次币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一)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拥有货币发行权。(二)宣布实行白银国有政策。(三)设立发行管理委员会。
              (1)根据材料,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憩,至是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江陵志在富强,当积弛之后,钱谷阴耗不可问,力振其弊,务责实效,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文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
              --摘编自炎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明通鉴》卷六十七)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秽趋利逃名。嘉隆之间,深被其祸,今犹未殄,此主持世教者所深忧也。”(《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万历七年( 1579),张居正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指斥讲学是“群聚党”、“空谈废业”,造成各级官员“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因此他力主“不许别创书院”。(《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九)
              --摘编自毛佩琦:《所谓“张居正改革”根本谈不上是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实质及影响。
            • 7. 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口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朱子语类》(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方法及其作用。
            • 8.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下列各项中关于中国古代改革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赋予了秦国新的生命力
              B.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整顿吏治
              D.这些改革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 9.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马数》中说:“若岁凶旱水佚(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绪)者为庸(劳力)、战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这表明他主张(  )
              A.以工代赈、体恤民生
              B.追求华美、善用民力
              C.修筑宫室、祈求免灾
              D.重本及抑未、刺激生产
            • 10. 材料一 养廉银制度正式推行大致始于雍正二年。此后不断补充和完善,到雍正十三年最后确立。其基本原则为“为官员定养廉之资,为公事留办公之费”。具体做法是“将州县之火耗(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成为火耗或耗羡)重者严行裁汰”,并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私库,从解公之火耗中“酌中量留耗羡抵补无著之亏空”,然后再由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私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工,下不累民”的目的。
              --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
                 材料二 从赫德(注:英国人,1863-1908年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执政时起,海关官员的高薪待遇多达九项。此外还实行年薪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三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赫德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这样,养老储金制度实际成了促使官员保持操守、廉洁行政的保证金,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效力。……此其一。其二,海关对贪污案件处分极为严厉,对发案的基层主管,亦因监管不力而受牵连和处分。……其三,近代海关有严密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从而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想贪而贪不到。……赫德在海关所实行的高薪养廉,不是一个孤立的措施,是与严格的考试录用、考绩、监督、奖惩等制度相互联系、有机作用的。
              --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要分析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积极意义。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赫德的养廉政策与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