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戊戌变法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     ]

              A.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推动了中华民族近代思想的启蒙   
              D.摆脱了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 2. 阅读下列材料: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请回答: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
              [     ]

              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5.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 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     ]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 7. 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8.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