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首先提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启蒙思想家是
              [     ]

              A.

              B.

              C.

              D.
            • 2. 俄国赫尔岑曾说:“当伏尔泰还在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这里,它主要针对
              [     ]

              A.伏尔泰提倡开明专制,卢梭提倡人民主权
              B.伏尔泰提倡三权分立,卢梭提倡社会契约
              C.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卢梭反对暴力革命
              D.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卢梭抨击财产不平等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理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必须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或监督它所制定的法律的执行。贵族应组成团体和平民团体同时享有立法权,二者有各自的议会。但是贵族的团体是世袭的,在立法上只有反对权,不应有创制权。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种权力既要分立,叉要互相制约。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因为政府各部门时时需要采取急速的行动,一个人管理比由几个人管理要好。行政机关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否则立法机关就要变成专制。行政机关也应通过它的“反对权”来参与立法。司法权应由选自人民阶层中的人员组成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来行使,它不为某一特定阶级或某一特定职业所专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主张及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侧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在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这里说的“上帝”所指的实质意义是
              [     ]

              A.论证中世纪的“君权神授”的重要性
              B.借用罗马教皇的权力否定君主专制
              C.体现“天赋人权”的合理性
              D.靠神的力量来保护人民的财产
            • 5.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这从本质上说明
              [     ]

              A.法国启蒙思想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 6. 1791年,在伏尔泰逝世13年后,伏尔泰的遗骨被迁葬到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灵柩的人更是多达60万。他被法国人民如此景仰和爱戴的主要原因是
              [     ]

              A.他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
              B.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重视公共意志
              C.他是法国启蒙运动不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
              D.他编纂了《百科全书》,使启蒙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
            • 7. 1755年卢梭把他的一部新著寄给了伏尔泰,但伏尔泰在收到书后回信说:“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伏尔泰之所以有如此反应,最有可能是针对卢梭的
              [     ]

              A.浪漫主义思想
              B.理性主义思想
              C.契约国家思想
              D.主权在民思想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之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圣,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当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来治理国家。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君主来说,与绅士阶层一起商议国事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请指出其相同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伏尔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途径。他们两人都没有到过中国,你认为谁的观点更贴近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现状?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作家们一般称之为自然权利的,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因此,这是自由地用他自己的判断和理性认为最适合的手段做任何事情的自由。自由这一词语,按照其确切的意义来说,就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
              ——霍布斯《利维坦》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霍布斯与孟德斯鸠讨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各自是怎样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所讨论话题的出发点是什么,试对他们的主张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耶稣会士马若瑟在1732年翻译了元曲《赵氏孤儿》。1734年巴黎《法兰西时报》杂志刊登了其中一部分……伏尔泰将它改编成一个新的剧本,在剧本题目下,伏尔泰加上“根据孔子的教导,改编成的五幕剧”一行文字。在伏尔泰的这个剧本中,讲述了称霸一世的成吉思汗最后为崇高的道义所折服的故事。他在前言中宣称:“这是一个巨大的明证,体现了理性和才智最终必然凌驾于愚昧和野蛮。”
              ——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

              (1)材料一中,“根据孔子的教导”含义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耶稣会士那种对中国理想主义的报道被挤到了一边,莱布尼茨、伏尔泰式的对中国宽容、羡慕、崇敬的态度越来越被“欧洲文化优越”论所替代。进入19世纪后,随着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革命的拓展,欧洲人的“自大感”发展到极端。……中国成为一个落后黑暗的王国。
              ——张海林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