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法国号称民主,而其民权又远进于英国者……是以其地方自治之力徽也。”同时不少知识分于如严复、张骞等人提出了英国式的“分权立宪”方案。在他们领导下,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这动迅速展开,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立宪派为了实现“分权立宪”的政治宏愿,对地方自治运动大力鼓吹,广速舆论,把地方自治视为立宪政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他们认为应该将地方自治的范围扩大到省议会,认为省咨议局具有地方议会的性质,他们始终把省咨议局视为最高地方自治机关,要求扩大省咨议局的职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又把地方自治机关与国会联系起来,要求进一步参与中央政权,召开与“乡议会、州县议会、市议会和省议会相对应的中央国会”。就立宪派来说,以地方自治为核心的分权立宪方案,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意义的地方分权,但立宪运动的深入发展对地方势力的膨胀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立宪派“分权立宪”的举措和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立宪派“分权立宪”的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权权力的界限由全体成员通过契约组合的国家,对其每一个成员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的方式来推动和安排各个部分。社会公约赋予了政治体制对其成员的绝对权力,这种权力受到公意的指导时,形成了主权。公民对主权应当服从,但主权者不能给公民加以任何对于集体毫无用处的约束。主权的行为是合法的约定,以社会契约为基础、对一切人都是同等的、目的是为了公共的幸福、有公共的力量和最高权力作为保障。主权权力虽然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但不能超出公共约定的界限。
              一一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为何是真极大胆之创论?从中外民主思想的变化中,谈谈你对人类民主发展的认识。
            • 3.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这一言论可能出自(  )
              A.梁启超的《变法通义》
              B.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C.胡适的《文学改良色议》
              D.严复的《辟韩》
            • 4.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这说明(  )
              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
              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选自1900年梁启超创作的散文《少年中国强》
              材料二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被纳粹德国无辜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赢得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们的称赞.…二战刚结束的时候,首都柏林还是一片废墟.然而到2010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德国已排在第四位.
              材料三“在德国,二战后初期是由苏美法英四国分区占领的.在纽伦堡审判期间,四国达成协议:关于涉及德国全境的事项,由四国共同处置,一致通过.而日本,二战后是由美国单独占领的.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逐步改变了对日占领政策,极力扶植日本的右翼势力.“东京审判”就是在美国操纵下进行的,包括中国在内的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广大亚洲国家却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在德国,由于纳粹主义和纳粹分子得到了很好的清除,所以战后的德国联邦政府都是反纳粹的,对战争的反省也是认真和诚恳的.而在日本方面,战后的政治基础是不利于认真反省侵略战争的.它保留了天皇制,尽管天皇大权已被剥夺,但他的“日本国之象征”、“日本国民统合之象征”. …从历史文化上看,欧洲存在着有“原罪”忏悔意识的基督教文化和重在自我反省理性精神,这些文化传统为二战后德国反思战争责任打开了精神通道.…从地縁政治来看,深受德国侵害的国家如苏联、法国、英国、以色列等,战后经济、国力强大.而在亚洲,深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状态.”
              --《中国科学网》
              (1)梁启超与日本在对“国”这一概念理解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认为“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德国对战争进行深刻反省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 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国难空前、剧变空前之际,在旧学术迅速式微、新学术一切草创之际,一个涉猎如此广阔的法学学术领域--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学,并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除梁启超以外,并世无第二人。收入本文集的宪法学论文最多,其中《中国国会制度私议》、《各国宪法异同论》都是万言长文。在这些著作中,粱氏首次全面系统地对各国宪法的体例结构、各国国会组织及职权、各国议会选举制度等等重大学术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其研究对象几乎包括当时全球已确立宪法制度的各主要国家,如美、英、德、法、日、意、奥、荷、比、瑞、西、葡等。这些研究奠定了梁氏作为中国宪法学开山鼻祖的地位是毫无疑义的。
              --摘编自范忠信《梁启超法治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梁启超先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法学家。他反复强调:“立法之业”,是“立国之大本大原”。 他连续发表文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学说,主张立法应以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为目的。梁启超并不主张照搬法家的法治主义或儒家的人治主义,而是主张吸取两家的长处,把法治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梁启超主张中国改革法制,应该“采西方之法,行中国之意”,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透产。
              --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重视法治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至今仍具现实意义的法治思想精华。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8.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D.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材料二  梁氏以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投身于“新政”“新民”的社会实践……对照比较中西各国国民素质、反省戊戌新政失败所得出的结论是其“新民说”的逻辑起点……同时,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柔民”、“涣民”手段统治下的百姓养成了普遍的奴性而不自觉。鉴此,1902年,梁明确揭橥“新民”大旗,指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其《新民说》为近代国民设计的诸如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进取冒险、权利、义务思想、国家思想等新德性,都已深入到国民素质近代化的深层次。
              --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顾炎武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新政”失败原因的认识及其采取的对策。
              (3)据材料,分析指出古代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何明显的异同。
            • 10.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法治主张的时代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