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190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首先,它以日本1889年公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但对清廷不利的一些内容都被删除了,如《日本帝国宪法》中限制天皇权力的一些条款都不见了。其次,它把臣民权利和义务列在附录上,共9条,而君上大权却列在正文上,共14条。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20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自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2)根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订的这两部法律文献的积极作用。
            • 2. 杨度认为: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他的“民族观”强调(  )
              A.民族血统论
              B.文化共同体
              C.种族融合体
              D.地理决定论
            • 3. “法”被列为“汉语盘点2014”年度国内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思想主张。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指出“妥协”在调和当时美国国内矛盾方面的具体表现。由此,谈谈你对当时“妥协”的认识。
              材料三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记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预备立宪”序幕。
              1906年,出洋考察大臣回国,并奏说,立宪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
              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颁布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内容的《钦定宪法大纲》,但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规定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此后两三年,还颁布了各种法律的草案,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
              1909年,多数省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积极开展立宪活动。
              1911年,清政府组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大臣中,皇族占7人,人们讥称它为“皇族内阁”。
              (据人教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整理。)
              (3)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的认识有两种主流观点:①认为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政治“骗局”,是“假立宪”; ②清末“预备立宪”推动了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进程。请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剖析。
            • 4.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 5. 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翌年,颁布预备立宪的谕旨,在“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口号下,拉开了立宪运动的帷幕。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 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议会的约束,臣民的权利极为微小。1911 年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织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新内阁。内阁成员大部分为满族亲贵,十三 名阁员内汉族仅占四人,因此这个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故兄弟亡命各国的时侯,便很注意研究各国的宪法。研究所得的结果,见到各 国西方只有三权,还是很不完备,斤以创出这个五权宪法,补救从前的不完备。……可见从 前中国之考试权与弹劾权很好,是宪法中决不可缺者。五权宪法即是去君权而将行政、立 法、司法独立行使成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劾权、考试权分立之宪法。
              --罗刚《中华民国国父实录》材料三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 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 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
              --2012年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概括材料一中《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实质及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应该怎样评价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现行宪法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是近代以来中国宪政之路的必然结果,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