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爱新觉罗•善者,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有自由思想的亲王“.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者任民政部尚书,开始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
              善者对报纸、著作权、出版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一些律令条文,如《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对报馆和报纸的一些事项作了重要的规定,要求报纸不得登载诋毁宫廷、淆乱国体、妨碍治安、败坏风俗等方面内容。善者认识到自治的重要性,觉得“立宪之根本基于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之根本特人民之有自治智识“,并致力于筹备自治事务。他着手组建京师地方议事会董事会。宣统三年(1911),在京城投票选举京师董事会成员。另外,善者在京师市政建设方面还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他为京城架设了第一批电话线路,并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大戏园子、旅店、商店装上了电话;他积极推广西洋新式马车;对京师的公共卫生也进行了一番整治,建立起了第一批公共厕所;还掌管着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支消防队。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者开设“文明茶园“戏院,取消了女子不能到戏院看戏的戒律。
                                                               一一摘编自孙燕京《善者与清末新政》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善蓄的新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蓄的新政措施。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表1、表2提取两项不同学制下课程设置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95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之后,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后改称“新建陆军”)、“自强军”、“武毅军”、“湖北护军营”。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源。1896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6年,总理衙门议奏:“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既就原有书院
              量加课程,或另建书院肄习专门。”此后,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1898年初,荣禄、高燮曾、胡熵菜分别奏请设立武备特科,所有武场一律改试枪炮。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指出这次改革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区别,并分析导致改革困难的原因。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 5.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下令禁止缠足,并指出缠足致使“四万万人变成无用之物,必将使民族衰落”。材料反映出清末移风易俗具有明显的(  )
              A.民主色彩
              B.革命色彩
              C.封建色彩
              D.政治色彩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威逼之下,被迫无奈采取的想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从上而下的应变对策和拖延时局的专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与反动性自不待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促成,旨在巩固统治,确保君权、抵制革命。然而,其政治改革和举措却导致了清末政治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步形成,这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有相当的进步性。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同年,清政府
              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
              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
              1907年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
              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
              结社等各项自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
              1909年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谘议
              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
              参加资政院的议员。
              1910年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议题包括速
              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议员
              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1911年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称“皇族内
              阁”。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
              (要求: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7.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  )
              A.两广地区首开近代礼仪变化之风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
              C.近代观念已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
              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 8.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最可能出现在(  )
              A.康乾盛世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戊戌变法
            • 9. 某学者曾对晚清时局疾呼:“民权则志在必行,公理则今日万不能尽行也。盖今日……由君主而至民主,正当过渡之世,……万无一跃超飞之理。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由此推论他最可能赞同(  )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0.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官制改革方案,组建“责任内阁”,结果却导致了清廷的迅速败亡。这主要是因为,该内阁(  )
              A.遭到满族权贵反对,有名无实
              B.以满族皇族为主,导致众叛亲离
              C.是“早产儿”,未能获得国会认可
              D.拒绝任何社会变革,导致民众普遍反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