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材料二: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致苏俄遗书》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产生“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

              (2)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根据材料,指出三位伟人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4)最后一位伟人在中国建设方面,开创了什么道路?

            • 2. 1912年10月康有为等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宣扬“欲不亡中国乎,必至诚至尊孔子为教主始也”。1914年9月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同年教育部也命令恢复读经、祭孔。这反映出(  )
              A.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展
              B.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弘扬
              C.新文化运动是历史必然
              D.政府大力倡导传统文化
            • 3.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

              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这里的“分界线”突出表现在(   )

              A.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政党政治
              C.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实现民主共和
              D.断发易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4.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B.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5.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发动了辛亥革命。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所作的贡献。(2分)

              (2)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3分)

              (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肩负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基本完成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经过此后一段时间的社会改造,中国社会制度完成了怎样的转变?(2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在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哪两大重要成果?展望未来,你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期待?(3分)

            • 6.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 7.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对于研究社会变迁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8年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日后英国文书都用英语书写,遇到中英文意冲突时,以英文为准。

              1862年

              广州买办唐廷枢,因为目睹“诸友不通英语,吃亏者有之,受人欺瞒者有之,……受人凌辱者有之”,特地发奋编写的英语教科书《英语集全》出版。此书不但方便中国人自学英语,也可以让英美人士学习汉语,风行海内。

              1868年

              (同文馆学生)张徳彝首译了“自行车”,“电报”“螺丝”,还向国人介绍了诸如“蒸汽机”“升降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乃至“巧克力”等新事物。

              1877年5月

              《申报》一则启事招买办,要求“须识英语并熟于进出口各货生意”。

              1891年

              《纽约时报》刊发消息:“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

              1904年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以英语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近现代新式教育的正式确立。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后,民国初年英语教学在晚清及清末已进行了几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日渐巩固。

              以“英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述。
              (要求:1.观点明确清楚 2.论述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 8. 中国的近代化在曲折中前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昌起义形势图

              材料二  这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宣言,实际上是宣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已被清除。这一胜利的实质内容则是: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与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从此不复存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国际社会中需要认真对待的平等的一员。

              ——韦素玲、李刚《略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

              材料三  关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问题,可以直接实现中国近代史学界以史服务于现实的愿望,以此改变史学界日益被边缘化的地位……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国的“时代精神”,使得史学界自觉地以此为主题去反思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更何况,积极介入现实,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一贯的学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世代相延的道统。

              ——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该图示所反映的政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4分)

              (2)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6分)

              (3)当前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呈现百花争艳的局面。据材料三,说明现代化视角介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价值。(4分)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年),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形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自序)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帝制与民治”各指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从帝制转民治”这一社会巨变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建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并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四千年来”的政治发展趋势。

            • 10.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在20世纪第二个10年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建国初期,我国民主建设的成果有哪些?出现“曲折”的原因是什么?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新发展?

              (3)概括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