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加强法制建设,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有民主性、革命性。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材料二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也必然要求罗马法精神的复兴,当然绝不可能是两千年前西方古典法律制度在中国的重现和恢复。
              --江平《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命性、民主性”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复兴罗马法精神的背景。为什么在中国不可能“重现和恢复“两千年前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 2.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临时约法》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妥协精神”。参议院又无实际力量来确保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服从约法,而袁世凯又决非是中国的华盛顿,这不免成为后来约法屡被践踏的一大因素。民主宪政应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稳步推进,与其制定不切实际的完美规则,不如先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条文。否则,对权力的划分和制约都难免成为一纸空文。
              --孙夏冰《<临时约法>与美国宪法的比较阅读》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政诸多冲突的根源,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材料三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1)据材料一、二归纳《临时约法》缺乏“妥协精神”的表现和“终成废纸”的原因
              (2)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 3.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依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请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请分析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为部分美国宪法修正案简介
              生效日期顺序修正案
              1791.12.15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出版自由,以及集会的权利、抗议的权利和请愿的权利
              1791.12.15第十修正案将宪法未授予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保留给各州
              1865.12.6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和强迫劳役,除非是作为犯罪的惩罚
              1870.2.3第十五修正案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遭受剥夺,此时尚不包括性别
              1920.8.18第十九修正案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即确立女性的选举权。
              1951.2.27第二十二修正案限制一个人可以被选为总统的次数,一人不能被选为总统超过两次,以及在他人当选任期中担任了两年以上者,不能当选超过一次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宪政道路并不顺畅,经过1911年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的又称“天坛宪草”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4年的又称“袁记约法”的《中华民国约法》、1917年的又称“民六宪草”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9年的又称“安福宪法”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3年的又称“贿选宪法”的《中华民国宪法》、1925年的又称“段记宪法”的《中华民国宪法案》.中华民国不仅没有奠定和巩固五族共和、南北统一、民主宪政的政制框架,反而被国民党一党训政的党国体制所取而代之。
              --摘编自张耀杰《民国初年的宪政挫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宪政历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民国宪法实践的命运及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宪政建设的认识。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过逐渐出现的一些变化,促使贵族在城市政治生活中向平民做些让步,当然这种让步也是审慎的。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一一这大概是刻在12块青铜牌上的法规,竖立在广场上一一就表现出一种新的精神。
              一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1)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中的历史地位,分析说明它表现出了哪些“新的精神”。
              材料二
              时间国家法律文件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1787年美国1878年宪法
              1871年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5年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 7. 材料一  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国的建立,在欧洲广泛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全球通史》材料二  辅佐总统的国务员包括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但对参议院负责,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须经其副署方能生效。法院是司法机关,由总统和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成,法官依法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和其他部门干涉,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组织特别法庭审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政治制度及其意义并指出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 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
              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唐朝到明朝中枢权力演变的基本特点。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综合上述问题,你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有何认识?
            • 9.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薪,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数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光荣革命至19世纪中期的具体事例说明英国是怎样进行政治制度创新的?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摘自《1787年宪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相比是机械模仿还是超越?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颜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2 012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时,称“窑洞对话”对中国共产党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摘自凤凰博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习近平重提“窑洞对话”说明了什么?
            • 10. 1912年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判断对错)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