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人类历史上,思想的光芒一直照耀着人类前进的方向。下图扼要叙述五位人物思想的核心内容、解决了中国哪些社会问题及对中国历史的主要影响。(要求:表述成文,语言通顺)

              孔子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 2. 阅读下列材料: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图1、图2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哪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2年是中华民国建立100周年,100多年来,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  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材料四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924年到1927年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为什么?武汉三镇是哪三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 “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 “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 就在“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 “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 二战后,欧洲社会福利国家出现。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话、汽车、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1)依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和基础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后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与1905年有何新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民生问题的材料,你得到哪些启示?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 

              请回答: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面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做出了不同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1)图1所示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图2所示文件中的哪些原则体现了这一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康有为、梁启超认为)民智未开的中国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在民力、民智、民德上做充分的准备……因而主张在国本问题上“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一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比较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不同。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1911年和1912年,中国先后出现了两首国歌。
              1911年国歌歌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暤,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2年国歌歌词: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据材料,说明两首国歌所反映的政治倾向的不同,并据此归纳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焦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实说明,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关注民生,解决社会平均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效果各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19世纪中叶英国纺织行业中用工情况

              ——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

              表2: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财富分配情况

              ——根据吴于廑《世界近代史》改编

              材料二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后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他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1)材料一所列表格的相关数字显示了哪些重要信息?它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存在的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看到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