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发动了辛亥革命。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所作的贡献。(2分)

              (2)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3分)

              (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肩负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基本完成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经过此后一段时间的社会改造,中国社会制度完成了怎样的转变?(2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在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哪两大重要成果?展望未来,你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期待?(3分)

            • 2. 材料一  要之,新生活运动者,即除去不合理之生活,代之以合理之生活。如何能使国民之生活合理’日曲提倡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规律。一、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艺术化,--.二、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争盗窃乞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生产化。……三、提倡“札叉廉耻”使反乎乱邪昏懦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军事化。
              --《新生活运动纲要》
              材料二  同在竭力推动“新生活”的贺衷寒和张学良,时“新生活”的理解却截然相反。贺衷寒说:“‘五四’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完全不要,今天的新生活运动,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张学良却大唱反调:“所有仍在崇信本国精神文明,以为在今日推行新生活运动无其必要的国人,我以为应当赶快觉醒了”法学家章渊若当日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只有在一个赏罚分明、贪污绝迹、纪律振肃的国家,社会才有是非,才有公道,而民众才会明礼义,知廉耻。有纪律,守秩序。”如高华所言:“国民党只是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统政’,省以下则实行党政的完全分开,在省姒下的基层,其党务机构形同虚设”
              --摘自《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党推行新生活运动的目的。
              (2)综合下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关于政党政治必烦采取由由竞争、且“最宜两大对峙,不宜拜小分立”的两党制主张,关于“非采政党内阁制,无以善治”的政党内阁主张,梁启超与宋教仁英雄所见略同,几手如出一辙。宋救仁说,“飘忽敢死者易得,条理缜密之士盖寡,非先植其基,虽满洲倾覆,犹足为忧”。仅1906年初至1907年初,宋教仁一年间编译出版的政法文献就多达数十万字,如《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等等,1908年,他翻译了长达1400多页的《比较财政学》.1907年,宋教仁潜赴东北,欲联络“马贼”起义,偶然获悉日本意欲吞并我国间岛的图谋。他立即中止起义计划,转而撰写《间岛问题》一书,运用中日韩三国的史地资料,从国际法角度驳斥日本的谬论,有力帮助了清政府对日交沙成功。
              --摘编自杨光《梁启超宋教仁的道路:宪政中国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宋教仁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主张无法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教仁。
            • 4.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在20世纪第二个10年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建国初期,我国民主建设的成果有哪些?出现“曲折”的原因是什么?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新发展?

              (3)概括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

            • 5.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1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及各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析他们在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