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 2. 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而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3. 康有为称颂孔子是“万世教主”,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完备,门徒最众多”,“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均为孔子所创。”此材料反映出康有为思想有何特点
              [     ]

              A.复兴儒学,促进文明进步          
              B.完全否定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C.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  
              D.批判传统儒学,肯定民主科学
            • 4.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 5.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6.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 7.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提倡共和革命
            • 8. 1888——1895年,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主要有
              ①发表《仁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观点
              ②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
              ③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理论
              ④提出人类社会进化的三阶段理论
              ⑤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变法主张
              [     ]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 9. “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以此为政治理想的运动是
              [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实业救国
              D.辛亥革命
            •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封建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他”指的
              [     ]

              A.孙中山
              B.袁世凯
              C.康有为
              D.陈独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