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岁月,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做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阐明东西伦理的共通性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 2.
              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的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
              ③服饰改革不带政治色彩,而不缠足运动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两种变化与改革仅限于南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 3.
              甲乙两人交换对时局的意见。甲说:“四夷交迫,……覆亡无日。”乙认为:“非变法不可。”甲表示:“以现在的力量,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完全变法,如果掌握重点,亦足以救中国。但是大臣守旧,不通外国。若要依赖他们变法,就好象缘木求鱼。”甲乙两人应该是下列(   )
              A.商鞅与秦孝公B.林则徐与道光帝C.康有为与光绪帝D.孙中山与宣统帝
            • 4.
              在19世纪末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形成了阅报的风气,其中在维新思想传播方面影响最大的报纸是
              A.《时务报》B.《申报》C.《苏报》D.《民报》
            • 5.
              “百日维新”的内容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是 
              A.准许官民上书言事B.开办京师大学堂
              C.废除旗人寄生的特权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 6.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自台事后(即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据此分析,康有为要求变法维新的目的之一是
              A.避免农民革命B.推翻朝廷统治C.顺应革命形势D.收复台湾
            • 7.
              19世纪末,国人办报的热潮兴起。其中一份报纸出版后,“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瞰,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该报还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这份报纸是
              A.《时务报》B.《民报》C.《申报》D.《新青年》
            • 8.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易姓者固不足为Revolution(革命),而Revolution又不必易姓。”这反映他的政治意图是反对
              A.社会变革B.推翻清朝C.变革封建制度D.发展资本主义
            • 9.
              1916年,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 10.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建立
              A.君主立宪政体B.开明君主政体C.民主共和政体D.君主专制政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