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蒋介石和他夫人宋美玲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
              材料二  1941年12月9日,继美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后,中国政府也发表公告正式对日宣战,同时,又发表公告对德国、意大利宣战。公告说:日本军阀以征服亚洲,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主席 林 森
              (2)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是在什么重要历史事件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公告中强调的什么?为什么?
              材料三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了一项结束战争的诏书,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在经过八年抗战后,中国终于胜利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徐中约《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这句话的理解。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事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一一《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日本战败的原因。
              (2)指出诏书中为战争辩解的内容并对这一内容进行评价。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关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关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 4.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1945年12月6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美国小组一行16人离美赴东京之前,凯南(首席检察官,美国人)对美国报界表示,他认为裕仁天皇显然应该受到审判。登上飞机后,凯南收到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中指示凯南不得对裕仁和任何皇室成员起诉。
                 日本侵华部队的司令官朝香宫未被列入被告名单;为中国人民所深恶痛绝的侵华战犯冈村宁茨也逍遥法外;在中国进行了种种骇人听闻的残酷试验的日本“731细菌部队”司令官石井也不在被告之列。
              1948年4月16日,法庭宣布休庭,以进行讨论,做出最后判决。在讨论过程中,法官们在对东条英机等战犯是否应该判处绞刑的问题上发生了较大分歧。庭长韦伯主张流放,美国法官主张只将发动太平洋战争和虐待美军战俘的战犯判处死刑。中国法官要求严惩土肥原贤二和松井石根。最后法庭以6票对5票的微弱多数做出死刑判决。
              1950年11月,重光葵获释,后在日本政府内供职。这期间,其他日本在押战犯也纷纷“宣誓出狱”。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审判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审判的影响。
            •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发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开罗宣言》发表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 6. 材料  对于日本战敗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 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 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 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 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曰 本一步步引向失敗,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 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一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 美国人一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1)依据材料概括作者的主要论点。
              (2)关于日本战败的原因,你是怎样认识的?
            • 7. 材料一 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 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 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 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 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 做出妥协。
              材料二  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 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 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 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 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足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 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 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 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 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 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
            • 8. 冷战是20仗纪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事件之一,冷战史研究受到了国际学术 界的高度重视。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冷战为什么会发生?上世纪的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学术界在冷战研究中占据 主导地位的是“正统派'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卷入越战并触发对外政策危机和国内政治与 社会动荡,西方学界发生内在分化,“修正派”挑战“正统派”,将冷战发生的责任归之于美国方 面。进入70年代以后。冷战初期的有关档案资料在美国等国开始解密,“后修正派,开始崛起,“后修正派,学者指出美苏两大国都对冷战的发生负有责任。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及一些西 欧国家的核案资料进一步介放,同时来自冷战“另一方”的新资料使得西方学者第一次有可能从 双边乃至多边视角审视冷战起源“冷战史新研究”这一学术新朝洗逐步涌起。但仍未形成定论。
              ---摘编自陈兼。余伟民《“冷战史_研究“的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等
              (1)根据图1中①②所示,结合相关重大军事行动。概述法西斯德国灭亡的过程;
              (2)从图1到图2.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简述两方学术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的观点演变历程,并指出哪些因素影响了对这一问题的研宄。
            • 9. 2012年2月1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接受了美国《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时表示,中美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是1784年2月22日,由几个美国商人合资购置的一艘载重360吨的木质帆船,装满大量纯正的美国货,从纽约启航,驶向东方一个名叫广州的遥远口岸。在这艘帆船上,用英文标注着“中国皇后号”。……“中国皇后号”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划出了第一道水线,建立起东西方最古老与最年轻的两个大国之间的直接联系,开启了中美贸易的先河。
              --摘编自《中国档案报》2009年11月19日
              (1)材料一中“中国皇后号”到广州后,须受到什么机构的管理?该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我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经济援助是美国援华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在援助力度与援助性质上随着远东战局的发展和美日矛盾的激化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美国对华政策日趋积极和国民政府外交重点转向美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对战时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939-1941年美国对华贷款(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1939年2月1940年4月1940年10月1941年2月1941年4月
              数额2520255050
              1941-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
              数额2610049531107
              --摘编自《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周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两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了部分两方人对中国崛起持什么心态?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此后三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2年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