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主张,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康熙是如何运用这一主张的。

              (3)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但在平台方略上,清廷内部有招抚与武力征讨两种意见,多数大臣反对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帝最终决定武力征讨,但深知平台不是一件易事,早在康熙十七年他就要姚启圣等遴选福建水师提督,条件“非才略优长,谙练军事不可。”据此标准,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等极力保荐施琅。

              材料二 收复台湾后,许多大臣认为台湾“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施琅认为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最后,康熙帝决定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8000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亦派副将一员统兵2 000人驻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施琅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康熙帝的决定有何重大意义?

            • 3.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材料二  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 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入职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

              ——《中华名人传记·康熙传》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结论。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熙帝治国措施的积极作用。

              (2)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 5.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材料二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同年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

              材料三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与郑氏集团在台湾问题上的观点,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

              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康熙帝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统治的?

              ________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 7.

              小王喜欢看有关历史的电视剧,她从中获取了一些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

              ②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主持编撰《四库全书》。

              ③唐太宗:从谏如流,三分相权,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

              ④明成祖:设置内阁,加强皇权,迁都北京。

              小王对以上历史人物的认识与史实相符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 康熙帝在17世纪中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①郑氏家族割据台湾②噶尔丹大举内犯③大小和卓发动叛乱④沙俄侵占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9. 以下评价,适合康熙帝的是(  )
              A.从谏如流,完善科举制
              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C.缔造统一,创立新制
              D.述而不作,万世师表
            • 10.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入关之初,赋税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赋税分田税和丁税两种,折银征收。然而自明末社会大动乱以来,户口、土地册藉已荡然无存,地亩和人丁很难确知。与此同时,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他们或迁徒流亡,或隐匿户口。作为应对措施, 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省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或称地丁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一百余年,全国各地基本完成。这是中国赋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对清朝的统治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褚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制度。(9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