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延缓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B.促进了人口流动与信息交流
              C.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D.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 2.

              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

              上海外白渡桥通讯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单位:人/天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926

              6984

              14600

              544

              0

              9

              0

              11

              0

              0

              3459

              0

              3764

              0

              172

              0

              922

              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上海的蓄力交通以为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
              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 3.

              下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该漫画( )

              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
              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
              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 4.

              《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 5.

              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淸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査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 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冇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材料三 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             ——李鸿章致醇奈王的信(1883年)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北的格局为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中国

              1872—1894

              364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2万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比较材料―、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梏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



              (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

            • 6.

              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

              材料二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从1955年起,京广铁路开始修建复线,至1988年,全线宣告完成全部复线的建设,经过多次提速后,自北京至广州的客车,旅行时间已由过去的90多小时缩短到21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时间也缩短到11个小时左右,……2005年6月,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始建设,于2009年11月全线建成,建设工期用了4年半,设计时速350公里,武汉到广州的全程最短运行时间3小时,2012年,京广高速铁路北京—武汉段全线建成,北京至广州全程运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

              ——《楚天金报·三条粤汉铁路见证巨变》

              材料四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铁路网密度

              按人口计算

              按国土面积计算

              总里程【公里】

              统计年份

              单位

              公里/每万人

              公里/万平方公里

              中国

              0.84

              114

              91000

              2012

              美国

              5.55

              538.3

              226427

              2007

              加拿大

              16.18

              1009.2

              57216

              2007

              俄罗斯

              5.9

              699.1

              128000

              2006

              法国

              5

              533.62

              29901

              2008

              ——《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广铁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比较中国在世界铁路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的看法。

            • 7.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8.

              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 9.

              1867年,李鸿章认为铁路、电报“有大利于彼(洋人),有大害于我”。1874年冬,李鸿章“曾谒晤恭邸(见奕訢),极陈铁路利益”。 李鸿章态度转变说明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中体西用
              C.观念的转变
              D.国防的需要
            • 10.

              1906年天津有报道称:“电车(有轨电车)开驶而后,旅行既便,票价尤廉,境内欢迎……座间客满,肩为之摩,甚至有无甚要事姑借以游览者。”材料表明,天津电车的开通( )

              A.受到所有市民的热烈欢迎
              B.开创国内城市汽车交通之先河
              C.有助于自由平等观念传播
              D.使人们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