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日,研究者陈景元重申了他坚持四十年的看法,“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芈月”,这一观点引起各方热议。有学者指出“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事情,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对此,史学研究应遵循(  )
              A.考古资料是唯一证据
              B.专家观点是主要依据
              C.史学争鸣是必要途径
              D.小心求证是重要手段
            • 2. 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较为适当的是(  )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 3. 教科书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时代的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秀才李毓秀作,“总叙”部分是: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 4. 史学家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词称赞他:“考释殷书开盛业”。“盛业”是指(  )
              A.通过考古证实炎黄传说
              B.通过甲骨文考实商史
              C.通过甲骨文考实夏史
              D.提出“存而不补”方法
            • 5. 《史记》和《汉书》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近年来出土的大量简牍更是汉代的珍贵史料。要想确切了解西汉历史,最适当的方法是(  )
              A.只需研读《史记》和《汉书》
              B.研读、考证出土的汉代简牍
              C.将文献和简牍进行综合研究
              D.向研究汉代历史的专家请教成年男性公民其他居民民
            • 6. 世界历史是一部各国、各民族由原始、孤立、分散的历史发展成为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世界历史的开端
              材料一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概括材料一、二中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的两种不同看法。
              主题二
              材料三

              (2)概括材料三的主题。并指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主题三  世界历史的转变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致读者”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斯塔夫里阿诺斯史学观点的变化。
              主题四  中国的积极应对
              材料五《十八大报告》摘录:

              (4)根据材料五,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宗旨确立的依据。
            • 7. 近年来,有史学家认为全球是“动态交往网络”中的互动关系。“互动”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形式,互动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全球史学家主张,历史学家应对不同文化的“相遇”保持足够的敏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过的地区。这些生物意义上的交流对于人类来说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出乎意料的作用,一些人因为传染病而死亡,而另外一些人由于食物供应的增加和品种的丰富而发展壮大。航海带来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找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实际上,到18世纪中叶,他们已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
              ……对这个新的全球化的世界来说,还有比恐怖主义更多的东西。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许多其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通过全球贸易网络的经济联系,通过大众媒介和文化联系。世界各地的人们也通过全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联系在了一起,这些问题包括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和贫困。……但是很多最新成立的国家发现,在这个新的世界秩序里,他们几乎没用得到什么回报。
              --杰里﹒本特利等著《简明新全球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全球互动史观。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8. 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
              A.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B.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D.《悲惨世界》《人间喜剧》--浪漫主义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 10.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类别城都(%)北京(%)
              衣食住宿6823
              书籍教育2332
              娱乐享受9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