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
              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 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 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4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此项行动使用一种特殊的“选票”,即陶片或贝壳。人们把威胁者的名字刻在陶片或贝壳上,投入会场的陶缸  中。如某人得票超过600O,就将被判流放国外10年,但其家人不受牵连,本人亦在流放期满后恢复公民权。
              材料二、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陶片放逐法”是由谁确立的?其实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涉及实行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什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所做的决定?(4分)
              (3)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局限性?(3分)
              (4)据材料谈谈其对今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意义。(3分)
            • 4.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⑵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⑶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3分)
              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 5. 民主制度是人类共同的政治追求,各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
              第六十一条、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三、史学界和政治学界历来对美国1787年宪法多有讨论,大体有如下角度:①宪法是一种妥协的产物;②宪法是对英国宪政体制的继承和创新;③宪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英国资产阶级与国王之间为限制王权持续妥协的具体表现。(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德国代议制建立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10分)
              (3)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6分。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
            • 6.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