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时人柳贯认为行省“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元人程锯夫说“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钱粮羡溢,而百端欺隐……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材料3:元朝行省的划界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的原则,犬牙交错原则更加突出。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有广东;……清朝储大文总结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
              (1)结合图1、2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管理措施方面有何相同点?据此概括两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2)元朝行省权力比秦朝郡县长官的权力要大得多,依据材料1、2,概括其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3,分析行省制与郡县制相比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区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互动百科网

              材料二 在吐蕃乌思藏地区,最初:“蒙古成吉思汗取得了汉地的皇位,镇摄整个国土,对诸皇子分封土地之时,以及后来在历代皇帝之时,出现了划分拉德、米德,清查土地,计算户数的各种制度等。……蒙古薛禅皇帝之时,治下有11个行省,吐蕃三个却喀虽然(人口)不到一个行省,但由于是上师(帝师)的住地和佛法兴盛之区,所以也算作一个行省,这样(总共)有11个行省。”
              ——《汉藏史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怎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行省是不同的,请叙述元、清时期主要的管理机构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8年奥运会前夕,在达赖等藏独势力和西方“民主人士”策动下,出现了一系列暴力事件及“和平请愿”的闹剧。请结合材料二内容批驳其“藏独”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2: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过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3: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4: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1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2,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3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4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 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秦始皇建立的帝国结构又渐渐恢复,只是没有原先的恐惧和压迫。因之,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
              材料三 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的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帝国结构”的主要表现。促使这种“帝国结构”结束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汉朝在初期是如何管理地方的?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最终是采取什么措施“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元朝是在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赢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
              实权。
              材料二:(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一一《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设置有何不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于以上不同看法,唐太宗与明太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秦朝疆域图

              图2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公路分布图(局部)

              材料二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图1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巳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巳增加一倍,为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