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已实现了民主政治,中国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但中国却长期停滞在相同的管理水平基础上,几千年没有大的改观。……黄宗羲认为,制度不好,即使有贤能的人,也无法建功立业、利国利民。制度好,“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义;其人非也,亦不至于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制人。”
              ——王相文《中国古代管理中的四环均衡发展思想》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暴露得更加充分。……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材料三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几千年没有大的改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清之际思想界十分活跃,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思想界在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出现了哪些新观点?这些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指什么?概括17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社会转型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互相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全球通史》

              问题:
              (1)东周包括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事的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中国发展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6世纪的中国出现“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同时的意大利也出现享乐纵欲风气,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确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民的处境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二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材料三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在建国初期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中国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和最终解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治国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文艺复兴初期,绘画中的圣母形象发生了变化,人们从绘画中可以看到圣母有了孩子以后脸上的微笑。画中母亲的柔美、圣子的可爱,反映了人间圣母的亲情。文化上的复兴,正是从圣母抱着圣婴的画中迸发出来的。
              材料三 第二十七条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文艺复兴初期的圣母像开始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思潮的核心是什么?其经济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回答,材料中的“有人”是指的什么人?本材料的作者怎样批驳了“宣传者”的捏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面看来,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大致了解了上下三千年来教育的概况和“考试”取士的情形,无论我们的先圣先贤、诸子百家的名言,关于教育与学问的教诫,作过如何庄严神圣的定论,但教育的理想与一般社会对教育的“暗盘”思想,毕竟存在一段很大的距离。……尤其在古代轻视工商业的观念之下,当然就会产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看法了!……读书读到后来,所有经、史、子、集,也成剩余的物质,只有“八股”的制义文章,才是生活的宝典。

              ——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

                  材料三  (如今)知识的普及,使得一切学问的真正精神垮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的精义所在,几乎是完全陷入贫病不堪救药的境地。不但如此,我们……虽然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而换旧更新,可是我们教育的“暗盘”思想,依然落在二千多年来的一贯观念之中,只不过把以往“读书作官”、“光耀门楣”的思想,稍微变了一点方向,转向于求学就可以赚钱发财的观念而已。

              ——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道家思想文化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上各有何不同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4分)

               

               

               

               

               

               

              (2)材料二中的“‘考试’取士”是指什么?(1分)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3)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当时的教育与古代教育本质的认识。作者的理想教育是什么?(4分)

               

               

               

               

               

              (4)联系材料,你认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4分)

               

               

               

               

               

               

            • 7.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明代·张居正

                材料二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三,以20世纪最初20年的相关史实,阐释作者有关“中国近代化发展脉络向纵深延伸”的历史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 (科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书(即按照要求作好书法字),有明算。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楷法遒美……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新唐书·选举志》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朝)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 “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李斯提出了怎样的建议?秦始皇在“初兼天下”的情况下采纳这一建议有何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举出三位唐代“楷法遒美”的著名书法家,唐朝以“明书”和“楷法遒美”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和选才标准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明朝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社会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