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西汉晁错 《论贵粟疏》材料二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概括威胁小农经济稳定的诸多因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
              (3)针对材料二出现的问题,党中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有何重大意义?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
              商帮鐮营理念存在时间
              徽商贾而好儒,财自道生明中期至清中叶
              晋商义中取利,信誉第一明代洪武年间至民国时期
              福建自强不息,爱拼会赢明嘉靖至民国初
              广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明嘉靖末至今
              山东重土安乐,诚实守信明末至民国前
              宁波灵活善变,开拓创新明末清初至今
              ---张正明《中《十大商帮》(1)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2)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手工业保持传子不传女的传习方式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商帮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商帮得以兴盛的条件。
            • 3.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国家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21.826.152.1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份)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份)事也。 --《墨子》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苏州府志•卷三》(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经济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经济方式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商业繁荣的原因。
              (3)材料三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  明初山西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 6.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请回答:
              (1)材料一石画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根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怎样的不利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暑袜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 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与材料三相比,分析其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 8.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中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唱: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3)根据材料二,请回答商鞅主张实行什么经济政策,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商鞅上述思想?
              材料三 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五(4)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
              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材料四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五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这种模式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更为完备是指什么的出现?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据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明清时期商品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4)材料五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