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曾发生相应历史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发展儒学的具体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7分)

              (3)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朱熹的观点和董仲舒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干预政治提出的具体要求。(7分)

               

            • 2.

              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思想家们的智慧让人们千百年来享用不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

              (1)材料一中,孔子主要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孔子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指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材料二的提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采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3)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思想主张作简要评价。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3.

              (18分)国家财政收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关税、土地税及其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单位:白银万两)

              年份

              英国

              中国(明朝)

              关税

              收入

              所占

              比率

              土地

              税总额

              所占

              比率

              关税

              收入

              所占

              比率

              土地

              税总额

              所占

              比率

              1490

              6.7

              5%

              30.4

              21.77%

              3

              0.17%

              1614

              93%

              1552

              7.5

              11%

              28.3

              40.81%

              8

              0.45%

              1309

              73%

              1602

              3.6

              14%

              65

              25.52%

              20

              0.87%

              1844

              80%

               

              ——刘昀:《14—17世纪中英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比较1490—l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  (清代)关税收入总额直线上升,至清末已比鸦片战争前夕增加了近百倍,所占财政收入比重也由清代前期的10%左右猛跃为晚清的30%左右,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清政府借用外债活动可以光绪二十年(1894)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其国外借款共计4626万两,每年收入平均仅占财政总收入的4%左右;晚清时期共借外债l2.04亿两,每年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0—50%。

              ——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2)据材料二,说明清代晚期财政收入构成的变化,据此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4分)

              材料三  美国国家救济与联邦工程计划支出(单位:万美元)

              ——《1942年美国统计摘要》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 4.

              (22分)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仲·任法》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4分)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10分)

               

            • 5.

              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商朝祖先)、后稷(周朝祖先)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史学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3分)

              材料二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前者史家”与“近世史家”史学研究的不同点。(4分)

              材料三  《历史研究》于1954年2月创刊,到1966年5月停刊。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历史研究》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1966年6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历史研究〉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 1967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197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鼓励学术争鸣,召开学术会议;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摘编自宋德金《<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历史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11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6.

              (24分)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芸。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4分)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6分)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看法。(4分)

               

            • 7.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5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商业的因素”?(4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4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材料三:(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生产方式与材料三、四的有什么不同?(2分)

              (3).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4分)

               

            • 9.
              【题文】(10分)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对世
              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这一时
              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教社2003年版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均有较大发展,请列举一例说明?(2分)
              (2)宋代的二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新阶段,请简要说明宋代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分)(3)宋词、元曲,各举一位著名代表人物。(2分)
              (4)这时期什么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2分)
              (5)宋代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市井生活的绘
              画作品出现,请举一例说明。(2分)
            • 10.
              【题文】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 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回答问题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6分)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4分)
              (2)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6分)
              (3)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