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摘自《明史》卷8


              材料二 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者,以其主票拟也。(票拟即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明会要》卷29


              材料三 在建制上,丞相历来均有定员,而明代阁臣却始终没有定员,其人数可多可少;丞相或宰相均为历代王朝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中央六部为其法定的下属。而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不是它的法定下属;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综理政务,统率百僚”,对皇帝也有制衡的权力,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只备顾问,而票拟所提意见能否实行,还需取决于批红。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仁宗为何让大学士杨士奇超越户部、工部之权,直接草拟诏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内阁之职同于古相的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材料三中内阁与丞相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明代内阁拥有了丞相之权,也有人认为内阁并无丞相之权,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  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以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材料二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材料三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钱学森


              (1)李约瑟难题第一段提到,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请为此提供史实依据。(不得少于3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卷五十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零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材料一反映出的丞相的政治地位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是怎样看待丞相的作用的?他又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三则材料反映出的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中,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并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
              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图一

              (2)根据图一,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图二 19世纪晚期英国以海外贸易示意图

              (3)图二反映19世纪中后期什么历史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履行承诺:江泽民主席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5%左右。表现了中国入世的诚意,并在以后的几年履行了这一承诺。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是
              ①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租佃关系的出现④文学、艺术等方面世俗文化兴起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赦、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因考虑到“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于是年九月“置四辅官”。要求他们“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佐理赞化,以安生民”。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大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分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度对本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