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该文中所说的“事件”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2.
              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
              A.认识到解放民众思想的重要性
              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冲击到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 3.
              史学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践表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时代”使太平天国遇到了以前农民起义所没有遇到的新情况,主要是指             (   )
              A.反动政府的军事装备更先进
              B.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用宗教理论作为斗争的武器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 4.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
              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
              了当时(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 5.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革命精神不彻底
            • 6.
              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A.力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B.小农的保守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 7.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 8.
              《庸庵笔记》记载,胡林翼围攻安庆时,曾视察军情,策马登山,瞻盼形势,既复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胡前已得疾,自是益笃,不数月,薨于军中。盖贼之必灭,胡已有成算。只是见洋人之势方炽,则膏盲之症,着手为难,虽欲不忧而不可得矣。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
              B.以传统办法来对抗太平天国是断然行不通的
              C.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
              D.胡林翼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国情怀
            • 9.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倒是想’。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10.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中国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