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主张,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康熙是如何运用这一主张的。

              (3)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2.

              康熙帝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这一做法

              A.反映出康熙帝已摒弃满汉之别
              B.有利于实现其满汉分治的目的
              C.主要是为了加快满族汉化的过程
              D.有利于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 3. 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 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 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 4. 康熙帝曾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康熙帝
              A.事必躬亲的工作态度
              B.皇帝集权的专制思想
              C.日理万机的处事能力
              D.中央集权的治国理念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
                 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
                 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
            • 6. 8、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

                 

              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册封四大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管辖

                 

              D.智除鳌拜——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清王朝从它建立全国的统治时起,就遇到了复杂而棘手的和西方国家的矛盾,面临着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险恶的国际形势。……面对沙俄的疯狂侵略,康熙帝在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之后,为了保卫边疆不受外来侵犯,决定采取坚决的自卫措施,出兵反击,彻底清除这伙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奉行的方针是军事斗争、外交谈判和充实边防三者并举。他总结了中国军民30多年来和俄国侵略者进行斗争的经验,制订了周密的计划,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进行两年多的雅克萨战争至此结束。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和清政府反击沙俄侵略,驱逐入侵者,收复被侵占领土而进行的一次自卫的正义战争。

                                                                                                                                                                         ——摘编自《康熙帝抗击沙俄》

              (1) 材料中“从未经历过的险恶的国际形势”指什么?康熙帝与沙俄的斗争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取得自卫战争胜利的原因。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西藏达赖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请降,可宥其一死;倘竟鸱张,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处理三藩之乱问题上,朝野有哪两种意见?康熙帝的主张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
            • 9.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康熙帝都是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们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治国家者,以人才为要……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清圣祖圣训》卷23《任官》
              材料二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2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与康熙帝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相同观点。
              (2)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帝王的用人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