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4年8月,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据此,黄诚强调(  )
              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 2. 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 3. 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这表明其主要的治国思想是(  )
              A.以德治国
              B.天人合一
              C.严刑峻法
              D.效法先王
            • 4.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 程”。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C.设立“五经博士”,教育为儒家垄断
              D.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逐步提升
            • 5.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D.周桂钿先生提出此说的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 6. 董仲舒说:“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下面对董仲舒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伦理应该高于天理
              B.揭示了世界万物的本原
              C.是以人为中心的无神论
              D.人类之特性乃天意所授
            • 7. 董仲舒提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一认识(  )
              A.体现老子的“无为”思想
              B.有利于出现贤明政治
              C.实现汉初的稳定局面
              D.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
            • 8. 下列符合书影作者主张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C.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D.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 9.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
            • 10.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    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
              A.孟子“仁政”学说
              B.苟子礼法并施主张
              C.韩非法家思想
              D.董仲舒新儒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