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侣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愈义讲。孔子所谓口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佛、克己、好学、知勇、仁怒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储家思想。
                                                                                                                       --费正清《 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续中之私物。”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视天下为其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 “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故!”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 2. 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
              (  )
              A.神学化
              B.世俗化
              C.政治化
              D.思辨化
            • 3.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其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儒学,推行教化
              B.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C.利用天人感应服务皇权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4.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
              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 5.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性善论”
              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6.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解释“王”这个字的写法:王这个字,三横中间一线,就是通天地之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万物人民,这一竖把三者接通起来就是王了。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李贽
              D.王夫之
            • 7. 《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日:“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 8. 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  )
              A.
              B.
              C.
              D.
            • 9.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是为了(  )
              A.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防止暴政
              B.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权力的扩大
              C.思想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D.发展儒学并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10. “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该观点(  )
              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
              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