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 2.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2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4分)

               

            • 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4分)

              (3)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 4.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 5.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进行教学的场所)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 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人物B和人物C分别是谁?(3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或措施?(2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4)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一切“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2分)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 6.

              (15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

              ——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

              材料二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三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孔子的“救世之策”。(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观点。(2分)李贽的思想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试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予以说明。(6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梁启超的观点,并列举史实加以支持。(4分)

               

            • 7.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1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2分)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1分)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 8.

              非选择题:本大题30分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中的话,即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9分)

              (2)试从客观作用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9分)

              (3)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差异的原因。 (12分)

               

            • 9.

              (28分)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二: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康有为(19世纪末)

              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1905年)

              (1)列举黄宗羲体现“新见”的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黄宗羲出现“新见”思想的经济、阶级因素。(4分)

              (2)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来评价黄宗羲的思想?并用该方法简要评价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6分)

              (3)概括材料二中康有为和孙中山关于近代以来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观点的相同之处。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结合中外政治文明的史实加以论证。(8分)

              (4)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孙中山的观点在理论依据、救国方式上有何不同。并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10分)

               

            • 10.

              (26分)14-16世纪的东西方,都有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但其性质和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却是迥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思潮就以道德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形式在诸子百家的相互辩难、相互补充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一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结合所学,指出先秦儒家和墨家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4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先秦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

              材料二  “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有”“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一一被特拉克(意大利诗人,1304---1374)

              “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

              一一一波吉奥(意大利历史学家,约1380---1459)

              (2)归纳材料二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函。(4分)简要分析该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材料三  他(李贽)不是一个哲学体系的创立者,确切些说,他是一个时代主导价值观的“反叛者”、主体价值观的“补漏者”一一正如他临死前说的,我的所作所为,于“圣教”有益无害,然其所说之“漏”,且言辞之烈,毕竟痛彻挡权者之内心深处。

              ——《试论李贽人性论思想及其局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性质和历史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东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