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表3和表4,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已有三百多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大量兴起,佛教团体日益壮大,对寺院管理便成了问题。此时佛教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晋末宋(南朝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在所有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所到之地最多、最远,也真正到了印度。在法显之后,到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逐渐多起来了。法显携归翻译的戒律,对于中国当时的僧伽来说,宛如及时的春雨,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法显传》对印度的影响重大。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借助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法显传》便是其中最古的和最全的著作之一。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显赴印度求佛法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西行的历史意义。
            • 3. 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这反映出(  )
              A.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的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天人关系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养生保健等学说。东汉名医张仲景医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临床经验与哲学理论的联系上,创造了辩证论治的医学原则,他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从整体出发,对人体进行生理病理动态变化的宏观研究。
                  材料二  古希腊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描述,是以具体的客观解剖形态为依据的。古罗马名医盖伦倡导实证医学,重视实验,他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强调疾病局部定位。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西方医学发展很快,在诊断方法上有听诊、叩诊,治疗方法上麻醉术的发明以及外科手术技术进步。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来华传教的基督教医师越来越多。中国也现了些新的医学著作如《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也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李鸿章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于医学岂曰小补。则君嚆矢(比喻事物的开端或先行者)之功,其寿世寿人,讵可量欤?”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医学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状况,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医学?
            • 5. 1917年,学者杜亚泉发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推崇中国传统和平、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均贫富等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这表明杜亚泉(  )
              A.推崇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反对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
              C.坚定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 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 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 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 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 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 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 7.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②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③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8. 1918年4月在《东方杂志》有文章说:“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正之。一方面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使其融于吾国固有文明之中。”据此以下对该作者的推论不成立的是(  )
              A.作者对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是反对的
              B.作者对中西文化相结合还是赞成的
              C.作者不是从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出发
              D.作者对文化的态度属于温和稳健派
            • 9. 把孔子思想、孔子生平、孔子画像一并介绍到西方的传教士是(  )
              A.罗明坚
              B.利玛窦
              C.柏应理
              D.金尼阁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乙  中国旧思想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种“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3)你认为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意图是什么?当时的中国处于怎样的社会的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