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对联:“自女蜗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  )
              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
              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
              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
              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
            • 2. 中历:中华文明的时间序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朱元璋登基伊始,也遣使于周边各国,要求朝贡,给予册封,并颁赐《大统历》,以重整东亚世界的时空秩序。《明实录》中,差不多每年都记载了颁赐《大统历》于各国之事。
              朝鲜半岛上自古即用中国历法。新罗自674年起采用唐新历,宪德王时采用唐《宣明历》,一直用到高丽忠宣王时。朝鲜王朝历奉明、清正朔,先后用明《大统历》、清《时宪历》。
              日本从7世纪至17世纪末的千余年间,先后采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尤其是《宣明历》,一用就是八百余年。
              越南历史上虽然常用自己所造的历法,如陈朝的《协纪历》、胡朝的《顺天历》、黎朝的《万全历》、阮朝的《协纪历》等,其实它们都源自中国历法,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有时连自己可以编撰的历本,也要每年等待中国的颁赐。这样就省了自己编撰、印制的麻烦,同时也表示一种外交上的臣服姿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 3. “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开辟道路、修建桥梁、改善交通,这个时期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
              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
              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他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1)亚欧非大陆其他地区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
              (2)新兴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得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
              --柏克《世界史:大时代》材料二   1853至1854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修约”交涉,要求公使驻京,他们认为这是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英国外交大臣说:“在任何与中国订的新约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这些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列强认为不使用武力,就不能使清政府就范。在清政府方面,这一问题牵涉到天朝至尊的信仰,反对最为激烈。《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仍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的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京建立使馆。
              --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15至20世纪中欧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在“公使进京”问题上的分歧和解决手段。
              (3)结合材料一、二,以“多样性”、“对话”、“交融”为关键词,谈谈你对人类文明的认识。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18世纪,各种类型的文明理论都已出现,包括线性的、循环的、全球的、地域的;其中,发 展最快的是线性文明理论,到18世纪末已达到其顶峰。在西方的文明理论的发展中,长期以 来占统治地位的是线性的文明理论。这种线性的文明理论源于基督教的历史观。基督教史学 最早把历史理解为一个由固定的起点(上帝创世)到终点(末日审判)的直线运动,指出历史是 一种向着既定9标前进的运动。启蒙思想家从内容上进行了更新:以理性取代神性,以科学取 代迷信,以线性取代轮回,以进步破除天定。这样的线性历史观对欧洲史学和文明理论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过程一直被看成是一种由低向高,直至理想世界的直线运动、这种线性的文明观在政治和理论上具有两重性:既推崇“进步”和“理性”,又以西欧为中心向外扩张,带有殖民性。在文明观念的发展上,因其长期占有统治地位,妨碍了其他理论,特别是 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发展。
                  虽然线性文明理论的发展最为明显,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差不多在同时,文明多样性的思 想就已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孟德斯鸠在走向线性文明理论的同时,也向代表文明。多样性思 想的“地域文明”理论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本性是由气候、宗教、法律、管 理原則、历史范例、风俗习惯等决定的,而地理因素对不同民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的影响 主要是对不发达的民族,而岛上的居民比起大陆的居民来要更加向往自由。这种区分是迈向“地域文明”概念的一步。伏尔泰不仅关注西方文明,而且也关注非西方文化。他尊重阿拉伯 人的文化,强调印度人和中国人的热爱和平的精神。他还特别关注中国,称中国是最古老和最 文明的帝国,是开明君主国,是理性的王国。但是他对非西方国家文化和历史的许多具体论达 却是根据不足和缺乏史料的。而且他更强调的是人类本性的一致,认为这点远高于不同民族 习俗中的差异。
              --陈启能《线性文明理论与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形成》
              试评述线性文明理论和地域文明理论在本质上的差异性。(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6. 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时间历史资料
              1831~1836年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考察
              1840年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
              1858~1864年瑞典地质学家伊雷克先后对北极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3次考察,并绘制了详细地图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9年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
              1869年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开通
              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 7. 文明转型是人类进步的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分析欧洲自1760年至1914年“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据有中心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 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先出现在称作欧洲的早期历史舞台上的印欧人是希腊人。公元前5到4世纪,他们表述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所说的美的概念,而且首先思索了政治自由的问题。--据帕尔默等《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
              材料二:要了解现代世界,必须从欧洲开始,因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在数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综合体,这是由欧洲及欧洲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构成的“文明世界”。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确实已存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
              --据帕尔默等《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
              材料三:二战后,许多西欧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据夏保成 王保庆《欧洲一体化与欧洲安全》
              (1)阅读材料一,指出公元前5到4世纪希腊人表述“美”的概念以及思索“政治自由”问题的思想基础,概括上述思考对其政治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列举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形成的重大历史事件。指出19世纪40至7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文明世界”的反应。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三中“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概述古代、近代和现代欧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 9.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比照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1)根据材料,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3)根据材料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4)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2)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材料三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4)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对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