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 2.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姓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以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认识到了近亲繁殖的弊病②异姓而婚会瓦解宗法制度
              ③姓氏具有明血缘、辨婚姻的作用④同姓而婚能够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     ]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3. 西周的分封制较之于夏商,又有制度的创新,被称为“封邦建国”,体现出新的特点有
              ①宗法色彩更加浓厚②同姓分封,范围扩大③逐级分封④规范赋税制度
              [     ]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 4. 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入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家庭
              [     ]

              A.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
              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
            • 5.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     ]

              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B.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     
              C.周王失去 “天下共主”的地位     
              D.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横》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试归纳其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一反映历史现象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遗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今年清明前夕,马英九率领台湾文武官员主持遥祭黄帝陵,对此事较为合理的认识是:
              [     ]

              A.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B.马英九相信炎黄传说
              C.炎黄传说真实可信          
              D.台湾官员认可黄帝的文化价值

          • 8. 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亦如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礼记·丧服小记》

            材料2:古代中国不存在宗教组织或官方祭司,一个家族的父权制家长主持祭祀祖先灵魂的仪式。家长作为这个家庭活着的成员和去世亲属之间的中间人,拥有极大的权威。他不仅主持自己家里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仪式,而且还主持旁系家庭的纪念仪式,这种仪式可能包括上百人。唐朝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父权制社会结构日渐加强,……宋朝时期,家族的祖先崇拜较之从前更加全面繁复。原来仅限于记住先祖的名字并在家内举行仪式,祈求他们的保护。这一时期,后代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其有迹可寻的先祖的坟墓,并在坟墓旁举行纪念他的活动和仪式。整个大家族的成员会不远万里地去参加每年一度的纪念已逝先祖的仪式。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材料1主要叙述了西周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建立在什么政治制度之上的?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说明宗法制对家族、宗族和国家政权有何积极影响? 
                                                                                                                                                                            

          •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 10.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材料二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但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百余年间,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
            材料三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材料四 元至清末为衰落期。 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1)据材料一,春秋至秦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谈谈汉朝宰相制度的历史特点。“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调整的核心是什么?以北宋为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述元至清末宰相制度衰落直到被废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